出租車調價動了誰的奶酪?
建議二:漲價應做到乘客、司機、公司三方利益均衡
公眾質疑并非僅僅因為漲價,而是對漲價的合理性期待更多解釋。在當前出租車特許經營的前提下,需要建立相應的成本公開機制,及時披露出租汽車公司的成本構成。與此同時,也應建立相應的投訴和處理機制,管理部門不僅要對司機拒載等問題加強監管,也要對公司侵害員工利益的明顯不公進行調處。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公眾的“負面猜想”,確保漲價收益真正落實到司機身上。
說到底,乘客擔心轉嫁成本也好,司機憂慮增收擱淺也罷,都關系到出租車公司、出租車司機與乘客這三方之間的利益協調問題,抓住這個關鍵環節也就抓住了此輪改革的“牛鼻子”。也只有做好三方的利益協調,出租車調價方案才能實現改革初衷。
事實上,不能寄望于調價方案解決所有問題,政府部門不必把緩解打車難的雞蛋放在價格杠桿這一個籃子里,還應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比如說,強化電話訂車和網絡訂車服務,能夠促進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避免非高峰時段車輛閑置、高峰時段僧多粥少;再比如,完善乘客投訴和權益保障機制,盡量減少拒載行為,讓每一分運力都用在刀刃上。只有以更為精細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務,才能實現出租車運力的最大化。
建議三:打破壟斷開放市場
不少專家主張,出租車改革的出路是打破壟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歐法學院中方聯席院長方流芳向本報表示,目前的出租車行業管理應當實行城市車牌總量控制,年度調整,按政府采購法公開拍賣,讓個人和公司均可平等參加競拍。也可以根據當地情況和產業政策,為個人或者公司保留一定配額。“總之,因勢利導,選擇多樣更有利于激發競爭。”方流芳說。
獨立時評人徐紹林說,北京出租車行業中的利益鏈已經固化鎖死,從長遠看,政府應該徹底退出,開放市場打破壟斷。
不少博友在討論時提到了北京出租車行業應該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建議。他們認為,價格改革不如體制改革,改變目前的經營模式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博友幽月清風表示,應該從市場方向來解決出租車問題,例如進一步開放出租車運營權限,只要有能力,所有人都可以成立出租車公司,盈虧自負。
為破解打車難,博友翰墨千尋還分享了一些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值得借鑒的做法。他表示,法國和美國的出租車運營模式,都分為個體經營和公司經營兩種;而在香港,則有配額拍賣出租車牌照的制度,個人均可以參與拍賣。這些做法背后的基本思路,均是開放市場,減少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