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鏈接
中國領導人多次參觀會議舊址
西席林霍夫宮坐落在柏林西南哈韋爾河畔的波茨坦市,始建于1912年,1917年竣工。它是一座赭墻紅瓦的建筑,共有5個內院,175間房子,由威廉二世所建,后被一富商購得改為別墅,因《波茨坦協(xié)定》在此簽署而聞名遐邇。
收藏有協(xié)定文本
波茨坦會議的中心會場在進入大門的正面大廳內。大廳約40平方米,廳中央是一張櫟木大圓桌,上面插著與會的蘇、美、英三國國旗。繞桌分放三把大扶手椅,靠窗的一把為斯大林的座位,其余兩把為杜魯門和丘吉爾的座椅。墻上掛著三國首腦的大幅照片。
宮內走廊里陳列著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波茨坦會議的資料和照片。其中,最醒目的是掛在墻上的《波茨坦協(xié)定》文本,上面赫然簽署著斯大林、杜魯門和艾德禮(代替大選中下野的丘吉爾)的名字。
現(xiàn)在會議大廳和三國首腦的工作室等均對游客開放,供人參觀。
領導人多次到訪
中國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朱镕基、溫家寶、習近平等都曾在訪問德國時,把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作為重要行程。
2002年4月10日,在德國進行國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來到西席林霍夫宮,他說:“在這里參觀,引起了我對《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的回顧?!堕_羅宣言》確認,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堅信,臺灣一定能與祖國實現(xiàn)統(tǒng)一”。
2004年5月3日,在德國進行正式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參觀了波茨坦會議紀念館。溫家寶指出,波茨坦會議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確認了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二戰(zhàn)后,臺灣回歸祖國,這是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結果,也是全世界一切熱愛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勝利。
2009年10月11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德國時也到此參觀,聽取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和有關將臺灣歸還給中國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情況介紹。
新聞述評
德國的“華沙之跪”與日本的“添了麻煩”
1970年,首任聯(lián)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向猶太人的墓碑下跪,史稱“華沙之跪”。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輕描淡寫地提到日本在戰(zhàn)爭中給中國“添了麻煩”。
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指出,德國和日本都是二戰(zhàn)侵略的罪魁禍首,但兩國對于二戰(zhàn)歷史的認知和態(tài)度卻是天壤之別。
梅兆榮介紹,對于二戰(zhàn),德國公開承認罪行并請求寬恕,一點不推卸責任,嚴格遵守領土、賠償?shù)葢?zhàn)后協(xié)定,在國內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清算,法律規(guī)定不能宣揚希特勒的言行,學校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歷史。
“日本不一樣,戰(zhàn)后由美國獨占,沒有改變天皇制度,沒清算軍國主義”,梅兆榮指出,日本朝野對二戰(zhàn)的罪行都缺乏認識。不僅如此,還把最突出的戰(zhàn)犯放在靖國神社公開瞻仰,這與德國把法西斯集中營作為戰(zhàn)爭紀念館截然相反。
“最后的結果當然不同,德國在世界上重新贏得信任,日本在亞洲尤其不得人心”,梅兆榮說。而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近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德國被評為“世界最受歡迎國家”。
孟虹介紹,在德國的標志性建筑勃蘭登堡門旁就有猶太人屠殺紀念碑,類似這樣的紀念地還有很多,政府官員和學生都會參觀。此外,德國還拍了不少反思二戰(zhàn)的電影,對二戰(zhàn)罪行有一個深刻的全民的反思,并勇于承擔責任,日本遠遠沒做到。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