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不少人會用金銀花泡茶或入藥,用以清熱解毒,消火祛暑。但在我省隆回等地,很多花農告訴記者,往年購銷兩旺的金銀花,今年價格低迷,并出現了嚴重的滯銷現象。曾經風光無限的金銀花,緣何從搶手貨變滯銷品——
一朵“小花”的浮沉
本報記者 胡信松 通訊員 卿小玉 馬社軍 羅佳成
“致富花”變“傷心花”,花賤傷農讓人憂
7月下旬,隆回縣小沙江等鄉鎮的金銀花采摘已進入尾聲,到處都能聞到金銀花特有的清香味:農戶們正忙著將采摘來的新鮮金銀花送進機器里殺青、烘干。
“市場紅火時,花還在樹上,就有人來交定金了,今年幾乎沒有外地客商前來收購金銀花。”近年來一直做金銀花生意的陽錫存說。
靠種植、購銷金銀花致富的陽錫存,在鎮上的藥材市場還建了個賓館。他介紹,以前金銀花80元一公斤都供不應求,而今年40元都無人收購。
隆回縣小沙江、麻塘山、虎形山等鄉鎮,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大規模種植金銀花,目前全縣種植面積超過20萬畝,產量占全國的60%,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金銀花之鄉”稱號,2009年被國家工商總局授予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而隆回縣圍繞金銀花大做文章,將“一朵小花”打造成了擁有經濟、文化、旅游等多項內涵的大產業,年產值達10多億元,金銀花也成了當地瑤漢農民脫貧致富的“致富花”。
在小沙江鎮肖家垅村村民王本余的花地里,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公斤鮮花只能夠賣3-4元,一個人每天只能采摘30公斤左右,而工價最低也是80元,還要安排3餐,請人不劃算。
王本余種植金銀花20多畝,往年采摘時需要請十幾個人,而今年,不僅沒請工,反而兒子還去外地務工,就他帶孫子采摘,“這樣的價格,如果請人摘,工錢都賺不回來。”
這賠本的買賣,讓許多花農不得不放棄采摘,不少鮮花因此不得不爛在地里。“致富花”成了“傷心花”。
小沙江鎮黨委書記段小紅表示,這些年來,金銀花價格就像“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既遭遇過幾十元一公斤的賤賣,也經歷了2003年“非典”時隨手抓一把就是上百元的刺激。但像今年這么低的價格,還是首次。
“山銀花上火”?網絡謠言導致金銀花“賣難”
價格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落差? “金銀花”緣何從搶手貨變滯銷品?
“這與今年個別媒體和網站的不實報道有關,網上說隆回金銀花是山銀花,山銀花不具備清熱解毒藥性,喝了山銀花之后會上火。”隆回縣委副書記陳歷賢告訴記者。
記者上網查詢后發現的確有相關報道稱:金銀花是良性的藥材,而山銀花卻恰恰相反,是熱性的藥材,金銀花可以清熱解毒,而山銀花則會上火傷身。
對于網上的報道,隆回縣的廣大花農既感到憤怒,又很無奈。
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富寨村村民唐世漢說:“我們祖輩種了幾十年,從認識它起就叫金銀花。憑什么說我們的是山銀花?我家是中藥世家,金銀花是常備藥材,它清熱解毒的性能是上了《本草綱目》的,網上說它上火,完全是無稽之談。”
記者查閱國家藥典發現,山銀花和金銀花雖然根據植物的總屬名稱分別單列,但是在藥性、藥效、臨床使用上并沒有區別。
6月25號,曾經刊文稱山銀花對生命安全有危險的某報紙專門刊登文章,對此前的誤導性報道做出澄清,其編者按稱:“湖南隆回縣種植金銀花歷史悠久,民間習稱金銀花……本報在5月28號發表的《部分地方政府保護假冒金銀花生產銷售》,涉及專家對于金銀花與山銀花的意見,并不代表本報觀點。”
然而,個別媒體的澄清,已經無法改變我省隆回、溆浦等南方多地金銀花滯銷、花賤傷民的現狀。
隆回縣委常委、副縣長黃仕軍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的產業規模達到了10多個億,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已經把金銀花產業作為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支持的產業項目,如果金銀花賣不出去,那么整個武陵山片區3600萬農民,就會遭受重大的損失,很多老百姓就會重新返貧。”
“因為前幾年價格高位運行,造成了全國各地都在大面積種植金銀花,現在主產區不單單是湖南隆回,還有山東、河南、貴州、重慶等地也有一些產量比較大的種植地區。”陳歷賢分析,盲目擴大種植面積,違背市場規律,這也是金銀花身價大跌的原因之一。
“金銀花”“山銀花” 藥性相同藥理相通
據了解,在2005年之前,山銀花和金銀花在中醫藥的歷史上并沒有著嚴格的區分,都是以金銀花作為約定俗成的名稱來入藥的,那么山銀花和金銀花在藥性上到底有沒有區別呢?山銀花真的就像一些媒體和網絡上所說的那樣和金銀花的藥性完全相反,不僅不去火,反而會上火嗎?
記者分別查閱了2005版、2010版國家藥典,發現最新兩版藥典對于山銀花和金銀花藥性的記載和認定完全一致,而且一字不差。山銀花和金銀花的性味與歸經均為:甘,寒,歸肺、心、胃經。功能與主治均為: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于臃腫疔瘡、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熱發病等。此外用法與用量也完全相同。
國家藥典委員會原秘書長姚達木介紹,金銀花和山銀花都是忍冬科植物,歷史上統稱為金銀花,并都以金銀花這一統稱入藥。2005年以前,國家藥典對金銀花和山銀花的記載都是金銀花,2005版藥典首次將金銀花這一大類別中的一些植物品種單列為山銀花,分列的主要原因就是想一物一名。
對于姚達木的這一說法,記者隨后又在多位研究中醫藥長達五六十年的專家那里得到證實。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告訴記者,過去長期以來這兩個藥是通用的,2005版國家藥典之所以把金銀花和山銀花分列,是從植物學名稱的角度考慮,希望對藥物進行更細致的分類和命名。
但李連達院士也提出:“當時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原料藥這樣分開是合理的,但是復方制劑怎么辦?從醫學發展角度來看,‘金銀花’與‘山銀花’功能主治是一樣的,這兩個藥是沒有區別的,完全可以通用,分列不宜。”
采訪中,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中國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孫曉波等業內專家都強調,雖然2005版國家藥典把山銀花從俗稱的金銀花這一大類的藥材中單列出來,但是并沒有否定山銀花在歷史上同樣作為金銀花入藥的事實,兩者并不矛盾。網上散布的金銀花可以清熱解毒,而山銀花則會上火的言論是毫無根據的。中國中藥科學院副院長黃璐琦告訴記者,中藥材的藥性認定,一方面要看國家藥典對其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的記載;另一方面則要依據該藥材的臨床應用情況,這兩者是目前醫藥領域較為科學和客觀的評判依據。
專家們還建議,在修訂2015年版國家藥典時,恢復1977-2000年版國家藥典關于金銀花的表述,將金銀花、山銀花統稱為金銀花。
做好深加工 讓金銀花“流金淌銀”
盡管目前市場低迷,但隆回縣委、縣政府對金銀花產業的發展依舊看好,在努力提振花農信心的同時,積極指導種植戶進行標準化種植和規范化加工,提高產品質量。
“目前隆回縣與國藥集團的合作正緊鑼密鼓地展開,雙方將就隆回金銀花科技產業園及公共平臺項目開展戰略合作。”隆回縣縣長馬健強告訴記者,該縣的金銀花產業已積累了發展基礎,現在通過產業平臺的整合,市場前景將十分可觀。
“藥小了是寶,藥多了是草!”中國藥檢院首席科學家林瑞超認為,金銀花要真正做成一個富民產業,就必須搞綜合開發,他建議:“我們采摘金銀花多是花蕾入藥,為什么不能采摘成熟的花做茶呢?金銀花渾身是寶,可目前利用的僅僅是花苞,還局限于制藥、制涼茶,保健功能還沒有開發。特別是隆回縣小沙江等高寒山區,如果利用其優質的山泉水,加工開發出金銀花飲料,那么市場前景將一片光明。”
金銀花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是我國常用基本藥材、國家應急儲備藥材之一。 中國中藥協會副會長張世臣認為,隆回的金銀花質量好,綠原酸等藥用有效成份含量高,特別是富含抗腫瘤的特殊藥用成分皂苷,對治療肺癌等惡性腫瘤有獨特效果,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大科研力度,可聯合國內外有實力的科研院所,開發其獨特的藥用價值。
當地的一些經銷商已將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今年,隆回縣鴻利藥業公司新加工的一種原生態枝、葉、花一體的“枝花”,就出口到了韓國等東南亞國家,出廠價每公斤達109元,是普通金銀花的三倍。“客商的要求很嚴,他們在國內考察了很多地方,最后點名只要隆回小沙江地區的,可能與我們這里的環境氣候有關,今年已出口了40多噸,明年我們的目標是歐美市場。”對于未來,公司老總舒利無比期盼。
對此,馬健強頗感振奮,“一個產業在一個地區多年來的發展,花農已從傳統的小農意識中蛻變出來。他們從過去單純地關心金銀花基礎管護技術,關心自家的錢袋子,到今天開始關注產業的發展,關注國際市場的需求,這就是進步。我們發展產業就是要把思路拓寬,與國際市場對接,在加快基地建設進程的同時,加強原產地保護,與精深加工的大企業合作經營,走高精尖的產業經營之路,把金銀花產業真正做大做強,做精做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