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對于安徽省無為縣數個建材公司的負責人來說似乎有點過于漫長,苦心經營數年的輪窯廠要響應國家的號召而關閉。“我們都很支持國家關于節能減排的政策,可是我們這些輪窯廠當年也是政府支持的企業呀,政府即使是要關閉也要考慮一下工人的以后生活,還有我們投入的那些資本,不能政府說關就關,說不給手續就不給手續吧?那么些工人怎么辦?后續的事情誰來給我個說法?”一位廠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多年經營面臨一朝失去
據該廠主介紹,在無為本地曾經有數十家輪窯廠,輪窯廠也一直是當地鄉鎮的支柱產業。不但解決了當地很多就業問題,也使很多荒山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你看我們現在用的土,都是從附近的山上取出來的,并沒有破壞耕地。而且我們解決很大一部分人的就業。我們當地的人都習慣了用輪窯廠生產的紅磚。至于那些保溫的新型墻體材料,并不受歡迎。政府現在已經不給我們年檢執照和有關手續了,再生產就說我們違法生產,已經有一家輪窯廠的負責人因為這個成了違法生產的被告。可是補償條件沒談成,讓我們怎么能拆除呢?”一家輪窯廠的負責人指著遠處的廠房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2012年7月26日,安徽省無為縣下發了2012年淘汰關閉輪窯廠的實施方案,十余家被列為關停之列。對于拆除的補償按照每門窯補償2000元計算。“我們算了一筆賬,我們大多數的窯都是22孔,也就是說我們這么大一個廠子只能補償44000元,而鄰省和鄰縣的補償標準要遠遠的大于這個標準,而且據我們了解,關停這樣的輪窯廠,國家是由財政補貼的。具體怎么補貼縣里一直拒絕和我們談,2011年關閉的說是給40萬一座窯,但是卻很少聽到有人拿到錢的。而且2011年關閉的都是集體企業,他們不在乎補償多少,而我們是私營企業,補償不到位,我們根本就無法對工人進行安置。我們多次找縣里負責的溝通,可是卻無人給我們答復,只說讓我們先拆除,然后再談補償,你說就現在的情況我們能拆嗎?拆了誰給我們錢?給錢的標準是什么呢?”幾位廠主說。
“補償按照省里撥款平均分”
6月中旬,記者在安徽省無為縣采訪了當地負責輪窯廠關閉工作的無為縣經信委副主任胡志斌,據胡主任介紹,無為縣的輪窯廠現在是最后一批關閉,到2013年年底徹底結束,周述開等人的輪窯廠是最后一批。談到補償方案,胡主任說:“窯主們所說的每門窯補償2000塊錢是縣里的以前關閉的大約是每個窯廠40萬元,這個款項是按照省里和國家財政申請下來的錢平均分配的。之所以平均是因為這些窯廠的窯門數量都差不多。用工數量也都基本一樣,不過今年關閉的可能要比往年多一點。大約60萬左右。”
當記者問道省里是依據什么向國家財政報的財政撥款時,胡主任回答說是按照縣里報上去的人數。可是記者在胡主任提供的輪窯廠關閉申請財政補貼的名單上卻看到,每個輪窯廠人數都是不一樣的,差距最多有50多人。國家財政補貼主要是依據人頭計算的,平均分配一說從何而來呢?面對記者的質疑,胡主任并沒有做出正面回答。
當記者問道,輪窯廠關閉后土地是不是參與流轉時,胡主任給出了肯定回答。而問道流轉所得收益是由誰來分配的?如何分配的?國家對于復耕的補貼是由誰來享受時,胡主任沒有給出具體的政策和結果。
補貼政策不透明不對等
按照財政部財企【2010】231號文件《中央財政關閉小企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的精神,“關閉小企業補助資金主要用于關閉企業職工安置支出。”“關閉小企業補助資金按照突出重點、公開透明、確保實效的原則。綜合考慮實際關閉的小企業安置安置職工人數、低于差異進行分配。”按照這種規定,無為縣至少沒有做到“公開透明”。也沒有按照職工人數進行申請和分配中央財政補貼資金,這其中有何原由,記者不得而知。胡主任也承認在申請財政補貼時依據的就是這個文件,而如何計算財政補貼申請數量,在此文件中也做了明確規定。“符合條件關閉的小企業補助金額=本企業在崗職工人數*所在地級市上一年度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總額*補助系數。補助系數根據中央財政年度預算安排、關閉小企業涉及的職工人數等因素確定。”在這里我們不難看出,中央財政是按照職工人數來進行撥款的,平均分配 一說只是無為縣才有。中央財政每年給無為縣關閉小企業補貼到底 有多少?省里是按照什么標準撥給無為縣的?胡主任接受采訪時說并不知曉。負責此事的政府工作人員都不能說清楚,那么對輪窯廠的負責人來說還有公開透明可言嗎?
“我們不是不支持政府的工作,可是我們多次詢問補償標準,為什么就不能告訴我們呢?難道國家的補償標準還成了機密嗎?即使是機密,那么對于我們當事人來說是不是也應該 有知情權呢?”等待關閉的窯主無奈的說。
而對于用地指標流轉置換后的收益問題,記者致電國土資源部,但并沒有得到相關政策和答復,對于此事的后續,記者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