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專家學者熱議李克強總理《金融時報》署名文章
在第七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召開前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9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署名文章《中國將給世界傳遞持續發展的訊息》,引起強烈反響。國內外多位著名專家、學者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李克強總理為中國的未來設定了計劃,為保持經濟增長勾勒出清晰和務實的前景,顯示出中國將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專家和學者的言論摘要:
|
鮑勃·貝林(Bob Berring):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法學教授,擁有多年教授中國相關課程的經驗。
“李克強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發表的文章為中國的未來設定了他的計劃,顯示了中國將在全球經濟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李克強的計劃很宏偉,但一切主題都圍繞著擴大消費需求以及調整對經濟達不到兩位數增長的預期。歷史留給人們的一條教訓就是:形勢是瞬息萬變的。雖然很容易指出中國未來將要面對的困難,這也是所有主要國家所面對的挑戰,但李克強讓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國的計劃。這個宏偉的構想既透明又現實。中國正在努力為未來做著準備。”
|
尼古拉斯·博斯特(Nicholas Borst):美國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副研究員及中國項目經理。他對李克強的文章評論道:
“我認為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它清楚地標志著中國的新領導層了解經濟增長模式必須改變,知道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篇文章承認,結構重組的改革方案導致一些經濟增長放緩現象的出現。李總理的焦點似乎放在平衡國家和市場的作用,而鑒于國有企業在某些經濟部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這將會是個難題。李總理在著重強調城市化在保持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而新的城市化計劃將在今年秋天形成,這十分值得我們關注。
|
喬恩·泰勒(Jon Taylor):休斯敦圣托馬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政治學教授
“李總理期許中國將會對經濟進行再調整,這么做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及兩會都強調了經濟持續增長和改革的問題。具體來說,中國將必須重新調整經濟,遠離低效的、依靠投資帶動的增長,轉向加快消費率的增長。李總理的講話表明,他知道將中國從原來依靠生產和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到依靠擴大消費和提高家庭收入的模式上來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他的講話為中國進行重大改革打好了基礎,特別是在消除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出口部門,甚至金融體系本身利益和慣性的根深蒂固的利益和惰性上。通過大連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Summer Davos),李總理將打消國投資者及市場的疑慮,讓他們相信中國真誠地致力于處理好持續的經濟改革和增長問題。
|
斯坦利·鄺(Stanley Kwong):舊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常務董事及管理學院(School of Management)中國商業課程的特聘教授。
中國懷疑論者再次談論起“中國崩潰”綜合征。他們曾說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不平衡的。他們擔心中國擁有的債務過多,也擔憂中國那脆弱的金融部門、房地產泡沫的崩潰,以及推測的毫無進展的經濟重整計劃。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中國致力于重整經濟,這是因為中國原有的以生產者導向的增長模式已不再具有可持續性。
|
正如耶魯大學(Yale)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所言:
“中國經濟正處在重整車輪轉動向前的關鍵時刻……從制造業及建筑業向服務業的轉變對經濟改革中的這個階段來說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指標。”
中國正面臨轉型的關鍵階段。 中國面臨的挑戰是通過不斷的自由化及政府干涉的減少來日益增強市場力量的作用。政府意識到了這些難題,并在近期的公告中概述了許多這樣的改革方向和政策目標。許多研究已經提出,進一步重組中國經濟的改革措施正在實施。
正如李總理在《中國將會堅持經濟可持續增長道路》(China Will Stay The Course On Sustainable Growth)一文中提到的那樣,“中國新政府清楚表明,將會實行可持續增長、改善民生、提高社會公平的政策……改革仍然是我們的推動力”。
支撐中國經濟增長和重組的基礎因素將會繼續存在并幫助降低高投資舊模式的成本。 中國所需要的是具體的政策措施,以及及時、集中的實施。 中國的當務之急是繼續進行這些改革政策,以確保經濟和社會更加穩定。 這些措施將有助于中國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對中國和世界都有重要意義。
|
包道格(Douglas Paal):美國華盛頓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總裁(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臨近之際,李克強展示了進行改革和調整經濟的決心。這些政策的實施既會產生贏家,也會產生輸家,因此外界觀察人士會密切關注這些政策將如何實施。他們也會試圖使中國不斷累積的債務結構更加透明。
|
李雨(Ann Lee):《美國能從中國學到什么》(What the U.S. Can Learn from China)一書作者
李克強在文章中提到,美聯儲政策發生轉變,但中國能夠避免亞洲金融危機重演。我同意這一點。我相信,按照目前的情況,中國的發展軌跡面臨的唯一真正風險就是直接軍事沖突或者馬爾薩斯危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的過程中進行的改革和其他機遇將發動起新一輪的創業浪潮。
|
德爾·克里斯滕森(Del Christensen):美國舊金山灣區委員會全球投資總監
李總理為保持經濟增長勾勒出了清晰和務實的前景,并提到如何解決中國正面臨的大規模復雜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灣區委員會能夠與中國合作,擴大我們兩國之間的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對此我們深感自豪,正如李總理所講,兩國應一起探索“中國對外開放的新途徑”。
|
喬治·顧(George Koo):舊金山灣區華人領袖和國際商務顧問
李克強總理將年經濟增速降至“僅僅”7.5%,此舉意味著中國的經濟將不再每七年翻一番,但中國經濟仍將在十年內增加一倍,并繼續成為全世界羨慕的對象。他的計劃使經濟更加平衡,重點放在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方面,這就意味著更多的個人消費,因此大家就有更多的機會向中國賣更多商品。
|
約翰尼斯·林(Johnnes Linn):布普金斯學會全球經濟和發展非常駐高級研究員,世界銀行歐洲和中亞前副總裁;在2005年至2010年任沃爾芬森發展中心主任。
1.習近平主席9月7日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Nazarbayev University)的演講意義重大,顯示了中國最高領導層現在正有步驟地促進與中亞鄰國的合作。
2、中亞是大歐亞經濟區的核心,是歐亞積極融合的關鍵。不過,一直以來,中亞缺乏與歐亞大陸其他國家的聯系。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如果中國能通過自己的巨大經濟增長和財政資源推動中亞與歐亞大陸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發展,這將會極大地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前景,并極大地改善未來歐亞大陸經濟融合。這種整合將有利于所有的歐亞國家,并會刺激全球經濟的增長。
3.中國“新絲綢之路”成功的一個關鍵是如何將計劃落實到行動中。這不僅要求中國和中亞國家之間進行合作,也要求中國、俄羅斯、歐盟,甚至印度之間進行合作。這個計劃需要當前的地區組織,如上海合作組織(SCO)、歐亞經濟共同體(EurasEC)、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 大湄公河次區域(GMS)、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以及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真正地相互合作;同時國際間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和歐亞地區開發銀行(Regional Development Banks of Eurasia)(ADB,EBRD 和EABD)對歐亞經濟融合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
|
唐建偉:交通銀行高級分析師
李克強總理的文章表明了他對經濟增長的信心以及推進改革的決心。
“李總理改革的核心是界定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邊界,政府將從某些市場和社會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退出,”唐建偉說。
他不認同市場所說的“克強經濟學”,認為總理的執政理念不應該被概括為“短期政策”,如去杠桿化和避免大規模刺激。
|
管清友:民生證券研究所副所長
相較于去杠桿化,“放松管制”更能體現李克強總理的思路。總理曾反復強調要大力引入私人資本來為市場注入活力。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 陳衛華、張語薇、陳佳、鄭陽鵬 編輯:周鳳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