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利共贏”理念打造亞太命運共同體
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這次重大外交行動,碩果累累,最重要的是傳遞了中國將堅定不移以“互利共贏”理念開創周邊外交新局面、把中國的發展寓于亞太的共同發展與繁榮、打造亞太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思路。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21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李克強總理隨后出席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16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八屆東亞峰會,并對文萊、泰國、越南進行正式訪問。
中國外交一直將實現周邊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這次重大外交行動,碩果累累,最重要的是傳遞了中國將堅定不移以“互利共贏”理念開創周邊外交新局面、把中國的發展寓于亞太的共同發展與繁榮、打造亞太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思路。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各種區域自由貿易安排談判交錯,國際貿易規則主導權之爭加劇,亞太政治、安全、經濟形勢中不確定因素增多。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努力構建橫跨太平洋兩岸、惠及亞太各方的區域合作框架,深化區域一體化進程,推動在太平洋兩岸構建更緊密的全球伙伴合作關系,將為亞太地區繼續發揮全球經濟增長引擎作用,為妥善處理、管控爭端,并為處在十字路口、面臨碎片化風險的全球貿易體系改革指引方向。這一戰略思路將中國的利益與亞太各國的利益緊緊的結合在一起,受到普遍好評,對中國營造更為良好、穩定的周邊環境有著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路線圖”
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加速發展的世界大潮中,亞太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貢獻者,承載著推動全球經濟穩定復蘇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使命。
21世紀是亞太的世紀。亞太地區在世界政治、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持續上升。目前,推進亞太地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不久前受美聯儲將在年底退出量化寬松政策預期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亞太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出現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經濟增速放緩等風險,表明該區域國家需繼續深化合作、加強協調,推動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進一步融合,提高共同抵御經濟和金融風險的能力。
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21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習近平主席提出亞太地區要共同發展、開放發展、創新發展、聯動發展。這既精辟概括了亞太經濟一體化的原則和目標,亦勾勒出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路線圖。
以中國和東盟為例,從2002年到2012年,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長23.6%,目前已達到4000億美元。相互投資累計超過1000億美元,增長3.4倍。2012年中國與東盟人員往來達1500萬人次,是10年前的4倍。
中國和東盟的“黃金十年”得益于雙方互補性貨物貿易的快速發展。在此基礎上,中國正積極推進與東盟在基礎設施、金融合作這兩條供應鏈上的互聯互通,包括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從而以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為標志打造下一個“鉆石十年”。
將亞洲國家的投資引向基礎設施建設,既有利于盤活東亞地區大量的過剩儲蓄和外匯儲備,將其轉化為有效投資,又有利于拉動經濟增長,進一步提速區域各經濟體在公路、鐵路、航運、油氣管道等方面的互聯互通,還可在地緣政治、安全上將各方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立將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合作,而深化金融合作正是目前推動亞太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契機和重點領域。此前,受內外因素的影響,印尼等一些東盟國家剛剛經歷了資本流動逆轉、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的恐慌。在東盟與中國經濟周期相關性逐漸提升,而與發達國家卻明顯錯位的經濟新特征日趨明顯的情況下,中國和東盟加強金融合作,擴大雙邊本幣互換和結算規模勢在必行。金融將與生產和貿易一起構成“互利共贏”推進雙方經濟持續發展的兩個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