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20日宣布明年年初卸任,這個突發(fā)消息在中美關系未有大波瀾的背景下顯得有些“意外”。駱家輝對美國媒體表示,辭職主要是考慮到自己孩子的受教育問題。這種“常態(tài)化”的外交辭令并沒有擋住外界揣測:白宮不滿意、駱家輝厭倦政治、他還有總統雄心等,甚至北京霧霾也都被拉來湊數。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駱家輝是美國首任華裔駐華大使,任期碰上中美關系中“最轟動和最具爭議性的事件”,并且是奧巴馬大肆宣揚的“重返亞太”政策的“排頭兵”。俄羅斯《商業(yè)咨詢日報》稱,他為中美關系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也為“捍衛(wèi)美國利益”遭到中國批評。“任期時間短似乎成了美國駐華大使的怪圈,這與中美關系越來越重要和復雜有關。”德國學者夫羅里揚對《環(huán)球時報》坦言,擔任駐華大使不是個“好活兒”:與中國太親近,美國政界不愿意;如果“太美國”,又不會被中國接受。
和家人團聚,還是其他?
《環(huán)球時報》記者20日從美國駐華使館處獲得了駱家輝宣布辭職的聲明。他在聲明中表示,在本月初見到美國總統奧巴馬時,他告知奧巴馬自己決定2014年年初卸任,回到西雅圖與家人團聚。駱家輝并沒有在聲明中指出離職的直接原因。《洛杉磯時報》報道說,駱家輝表示辭職完全是個人原因,主要是孩子的受教育問題。他當天接受該報電話采訪時說,“我們希望孩子能在美國接受初高中教育。”他表示,總統支持他的決定,“總統在自己長女瑪利亞身上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瑪利亞幾年后要上大學了,他深知孩子成長有多快、可自己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短。”
“美國駐華大使提早回家。”英國《金融時報》20日以此為題稱,駱家輝2011年8月全家來華,但現在妻子和3個孩子已經回到西雅圖的家。該報稱,和駱家輝聊過離任決定的人士猜測,其中一個原因是北京糟糕的空氣。一些外國企業(yè)家表示,他們很難招到人員到北京工作,特別是那些擔心孩子健康的人士。報道說,中國網民也傾向于認為這是駱家輝離開的主要因素,他們還感謝美國使館對改善北京空氣質量的舉措。駱家輝予以否認。他說:“我們當然關心空氣質量,但這不是家人回國的原因。”
美國駐華大使館許多工作人員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對這一消息感到“很意外”。與前任洪博培一樣,駱家輝在北京任期也不長。德國《萊茵郵報》稱,才過去兩年半,駱家輝便宣布離職,“美國駐華使館壓力太大了”。復旦大學美國問題專家沈丁立20日對《環(huán)球時報》表示,美國駐北京大使的任期不一定與最高領導人一致,駱家輝請辭與任期無關。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羅德·韋伊告訴《環(huán)球時報》,駱家輝此時宣布辭職,從目前局勢來看,并沒有特別奇怪或敏感之處。
不過,香港亞太研究中心學者李風對臺灣“中央社”說,駱家輝的任期肯定未到,突然請辭“不正常”,也許是美方覺得他做得不夠好。李風認為,當初美方指派駱家輝到北京工作,是因為其華裔身份,但也許正因為這個身份,反而令他受到限制,工作不順。因此,美國方面決定派一位更能與中國“打交道”的外交官擔任駐華大使。德國國際媒體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采訪時表示,與第一年“風風火火”相比,駱家輝的第二年有些沉寂,這表明他的大使生涯困難變大。
在《紐約時報》看來,美國駐華大使是“最重要和最困難”的美國外交崗位之一,但駱家輝任職僅2年多,對最重量級的美國駐外使節(jié)來說時間相對較短。雖然美國駐華大使此前也有非外交官科班出身官員擔任,但駱家輝缺乏外交經驗,還是無法跟美國國務院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官員完全合拍。美國“政治”新聞網站稱,駱家輝起初想在奧巴馬政府擔任一個高級經濟職務,但他沒干出給奧巴馬留下深刻印象的成績,結果被派到北京。
一名駐港外交官對“中央社”說,可能因為駱家輝的華裔身份令奧巴馬“懷疑他對大陸過于友好或溫和”。也有傳言說,奧巴馬對他在涉華敏感事件處理上的滯后不滿意。不過,駱家輝對與白宮分歧予以否認。他對《洛杉磯時報》說:“我一直收到白宮郵件,希望我能在這里干滿4年。”
沈丁立表示,不知道駱家輝所說的跟家人團聚是否是真正理由。他猜想有這種可能,此外不排除駱家輝厭倦政治,或者厭倦與奧巴馬合作,甚或他還有政治雄心。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金燦榮20日對《環(huán)球時報》表示,美國駐華大使在美國政壇是一個“有魅力”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增加對中國的認知對政治人物的長期發(fā)展是有益的。駱家輝大使作為華裔在這個位置上“沒有犯大錯”已是不易。與家人團聚是一個“常態(tài)化”的外交語言表述,但也不能排除駱家輝回國準備競選總統的可能性,因為他有州長、商務部長以及駐華大使的完整政治履歷,不排除民主黨會選中他來競選美國總統。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分析說,駱家輝的前任洪博培就曾經在擔任駐華大使20個月后離任,爭取總統大選共和黨候選人提名。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編輯:黨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