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1月20日報道,【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17日報道】題:中國留守兒童成長之重(記者安德魯·布朗)
與成百上千萬中國農村孩子一樣,10歲的楊海蓮(音)憧憬著遠在他鄉打工掙錢的爸爸媽媽回家過年。
楊海蓮的父母大約是七年前離開家鄉的,現在家中只有父親穿舊了的一雙運動鞋成了父母留下的唯一念想。楊海蓮和七歲的妹妹楊海麗(音)住在半山腰一個用木頭和竹子搭成的家里,姐妹倆同睡一張床,楊海蓮就把這雙鞋放在床底下。
留守兒童是中國農民進城務工潮帶來的令人遺憾的后果,而致使這些兒童留守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嚴格的戶籍制度。
這兩個女孩的人生遭遇體現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留下的痛苦印記。中國有大約2.5億農民工,他們從農村進入城市,作為廉價勞動力維系著中國制造引擎的運行。
根據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統計,這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約有6100萬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已經變得如此龐大,以至于“留守兒童”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個地方有如此多的孩子需要自己照料自己。
許多有孩子的農民工覺得自己外出打工是為了讓家里日子更好過,可以讓家人吃得好點、讓孩子受更好的教育。有些農民工還希望多攢錢,在村子里蓋新房。
由于夫妻共同外出打工更容易攢下錢,而城市里又有那么多的工作機會,所以在農村,父母雙雙離家的現象非常普遍。
母親不在身邊,孩子就被迫挑起持家的重擔。和留守兒童生活在一起的祖父母有的年邁體衰,有的需要干農活,撿柴,他們很多都不識字,不能輔導孩子功課。
村民們叫楊海蓮“家務能手”,因為她對待家務十分認真。她每天早上5點起床,鬧鈴聲能把她家附近的狗和公雞都吵醒。她所在的下箐村位于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是中國最貧窮的省份之一。
一些社會工作者和研究人員說,留守兒童的堅強話語下是更深層次的混亂,而這種混亂可能損害中國的經濟,引發社會動蕩。斯坦福大學的中國經濟專家羅思高(斯科特·羅澤爾)說,在中國農村,有超過70%的兒童在標準化測試中表現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跡象,比如感到焦慮和抑郁。羅思高參與的一項研究得出了上述結論。
這些麻煩讓留守兒童更難在農村讀完初中。在中國,農村學校的輟學率遠遠高于城市里的學校,部分原因在于沿海城市低端制造業工作的誘惑力,在那些地方,工資上升速度很快。但隨著中國經濟沿著工業價值鏈向上攀升,很多這類工作都將消失。
去年11月,中共宣布放開小城市落戶限制,讓孩子跟隨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起定居,多年來在一些城市悄悄發生的改變至此得到官方確認。中國政府還在農村地區的學校修建了更多的寄宿設施。
這些舉措可能不會產生多大影響。中國那些最大的城市(比如北京和上海)有著最多的工作機會,但在那里,孩子隨務工父母定居還存在政策限制。這些城市的官員擔心,如果接收那么多兒童,城市的醫療和教育系統會承受壓力。
下箐村的留守兒童要走大約一小時的山路,翻過大山到毛草坪小學上學。
毛草坪小學的語文老師楊元松說,這所學校75名學生中有39人是留守兒童。每次有來自遠方父母的消息,他都要花費很多時間來安慰這些孩子。
楊老師說,學生父母們會叮囑他們要聽話,努力學習,好好表現。接聽過父母電話之后,孩子們的心情會更沉重,他們覺得父母不夠愛他們。
他鼓勵學生們在日記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并在《中國留守兒童日記》一書中摘錄了一些內容。一名女孩在2011年4月寫道:沒有媽媽有什么大不了的,沒有媽媽我也可以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