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月19日文章,原題:重回中國,看看別人怎么說
赴美留學7年后,我再次坐到外婆的餐桌旁。她問,“這次何時回美國?”我告訴她自己想在中國當自由撰稿人。外婆接連向我提出問題:報道哪些?會替中國說話嗎……她本人曾是從業幾十年的記者。我說:“我為中國記者能忍這么久感到奇怪。我要是他們中的一員……”外婆打斷我,“你當然覺得奇怪。你在國外待太久了”,她啪地放下筷子,“這只是中國新聞業的運作方式。你懂嗎?中國不是美國!”“高傲”、“無知”和“半個美國人”等字眼不停從我耳畔飛過。
?17歲時離開中國赴美就讀,我很快意識到,外國人眼中的中國迥異于我所熟悉的。漸漸地我對中國的理解演變為一幅混亂的印象派畫作:來自東西方的新聞和觀點并列其間,宛如相互沖突的色彩,拒不形成完整形象。
?但這正是我回國后迫切希望與親朋好友分享的形象。一天,在出版社任主編的媽媽談及準備出版的新書。“是關于猶太人的”,她說,“展現隱藏在其企業家成就背后的秘密。”我常聽到中國人有關猶太人的類似議論。我小心地指出其觀點有種族成見。媽媽不耐煩地看了我一眼,“在中國這并無冒犯之意。不能因為在美國怎樣,就意味著我們在中國也必須怎樣。”
?我常常發現,同美國的熟人相比,與中國的親朋好友更難以談論中國。在美國,我的中國經歷會使我的觀點更具說服力。但在中國,美國經歷似乎只會讓我與別人疏遠。我的觀點往往不被視為客觀的,而是不再忠于祖國、盲目崇拜美國的表現。
?中國人正成群結隊出國。留下來的人在抱怨的同時,以心馳神往的口氣談論美國。“我聽說美國人可免費看病,人人都能找到工作……”一名因買房而負債的朋友說起她堂妹在弗吉尼亞州的“好命”,“她大學畢業后4年就買了房,只不過是個中學老師!”
?若我以這種方式說美國,朋友們會投來被冒犯的眼神。但當我試圖解釋美國的醫保、考試等存在的問題時,他們的目光又會變得游離。那名朋友聽到我談美國房產稅時說:“我何必知道那些。在中國你甚至付不起首付!”
?我逐漸意識到這是怎么回事。同遙望窗外卻只是顧影自憐的人一樣,許多中國人眼中的美國——環境清新、福利慷慨、政治透明,只是他們的想象,專門用來與現實生活形成鮮明對照。這正是我對中美的評論令其感到刺耳的原因:將美國理想化的背后是他們對中國抱有的同樣希望和期待,也凸顯他們對外界批評中國的異常敏感。(作者海倫·高,王會聰譯)
(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黨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