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2月14日報道【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2月13日文章】題:海上絲綢之路與珍珠鏈(作者香農 蒂耶齊)
“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引發關注是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0月訪問東南亞期間。這一提議是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強調的,呼吁中國與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顧名思義,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將具有外交與經濟的雙重意義。
就具體舉措而言,“海上絲綢之路”要求中國與伙伴聯手修建海上基礎設施,特別是港口。中國已經計劃斥資近20億美元對馬來西亞的關丹港進行升級改造。柬埔寨官員也向來直言不諱地強調,他們需要資金建設港口基礎設施。
起初,“海上絲綢之路”是專門針對東盟提出的。但是,中國與斯里蘭卡高官會晤期間也提出這一概念,揭示了一種更為宏大的設想。這條“海上絲綢之路”與已有的“珍珠鏈”,即中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設施網有關聯。“珍珠鏈”是指中國投資建設的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巴基斯坦瓜德爾港等港口。現在,一切真相大白,中國對這些港口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的一次正名之舉。既然這個概念被正式拓展至斯里蘭卡,那么它與“珍珠鏈”的對接就是顯而易見的了。中國從未正式使用“珍珠鏈”這個說法。“珍珠鏈”概念往往被視為一種軍事計劃,旨在為中國海軍提供從南中國海延伸到阿拉伯海的一連串港口。這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驚恐,特別是印度,認為自己逐漸被包圍了。
使用“海上絲綢之路”這個新的說法,令中國可以討論對東盟海上基礎設施的投資并進一步西進的戰略。更令人關注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承認了這種戰略的存在,并讓中國擁有了一種澄清戰略目標的方式。
中國軍事科學院的周博(音)在中美聚焦網上撰文,明確駁斥了“珍珠鏈”的概念。周否認了關于中國正在印度洋各地建立軍事基地的說法。他在文中寫道:“中國在印度洋只有兩個目的:經濟收益和海上交通線的安全……中國海軍真正感興趣的是通道,而不是基地。”周的觀點是,中國在印度洋和南中國海的龐大工程將“有助于緩解安全上的憂慮”。
當然,從某種角度講,這正是一些觀察家對“珍珠鏈”感到擔憂的地方。中國要緩解因南中國海領土爭端而引發的安全擔憂的想法可能與它的對手———其中包括越南和菲律賓———的想法存在著不同。即便“海上絲綢之路”完全是一種經濟策略,它依然具有明顯的戰略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顯然和陸地上的“新絲綢之路”具有相似之處,后者從中國向西延伸至中亞國家。這兩個概念體現了中國作為主要經濟強國的歷史淵源,完全切合習近平最喜歡談的民族復興主題。兩者加在一起,描繪出了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地區強國的畫面,它試圖將自己的經濟主導作用向西拓展至伊朗,甚至東歐。正如中國官員指出的,中國對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投資將給所有涉及的國家帶來經濟上的收益。隨著“珍珠鏈”在新的名號下繼續發展壯大,這將讓美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的戰略家越來越感到擔憂。
(來源:新華國際 編輯:林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