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安倍現在似乎并不急于與中國和韓國改善關系。但是對東南亞、印度甚至是非洲都非常積極。中國有句話是“遠親不如近鄰”。健康穩定的中日韓關系對于地區穩定和三國的利益都有好處。您怎么看?
依田:我認為本質上只要中日之間的問題得到解決,日本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以牽制中國的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換句話說,日本與中國的矛盾對立關系越來越尖銳,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得到解決。只要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所謂“牽制”等問題,就會不攻自破。
記者:安倍首相上任后的第一年原本是要集中解決日本的經濟問題,但是下半年他的重點卻是在日本的安全問題上,比如日本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及秘密保護法等。而在12月日本內閣通過了三個防衛方面的文件。人們普遍認為日本的防衛重心已經從過去的針對俄羅斯而轉向了中國。您認同日本的防衛調整嗎?
依田:關于這一點,我始終認為日本應該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日本國內也同樣有很多人認為,日本只要出現軍國主義的傾向,哪怕僅僅是稍微露出的苗頭,也必須堅決反對。關于這一點,與其說是為了搞好中日關系,不如說是從日本國內需要角度考慮,日本必須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記者:日本的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日本已經面臨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所以才出現了一系列的舉動,比如修憲問題。您如何看?
依田:日本的保守派政治家中,很多人一貫認為日本必須具備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軍事力量。當然日本的保守勢力也有各種想法,并非都如此認為,但是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主張日本應該加強軍事力量。不過日本國內民眾對此有著強烈的抵觸情緒,長期以來這些保守勢力的主張一直被壓制下來。但是,比如前一段時間,朝鮮的導彈試射飛越日本的領空。一旦發生這些情況,日本國內輿論就會發生變化,要求安全保障的呼聲就會高漲起來。因此,有各種各樣的因素錯綜復雜地糾纏在一起,形成了現在這樣的風潮。
記者:安倍首相已經明確地表示他要修改日本政府對集體自衛權的解釋以及深化對修憲的討論,這兩項都是日本的鄰國所關注的,可能又會加劇日本與中國、韓國的緊張關系。日本是否需要考慮鄰國的感受和想法?
依田:我當然認為,日本必須考慮周邊各國的感受和想法。
記者:日本國民過去對于和平憲法的支持率是非常高的。很多人認為日本再不需要戰爭了,再不需要打仗了。這些年,日本民眾的心理是否發生了變化?
依田:日本民眾對于憲法的認識和看法確實發生了轉變。現在的日本憲法是在日本戰敗后,普通民眾對于戰爭進行深入反省的基礎上制定的。然而戰后已經過去了70年左右,經歷過戰爭和戰后初期的日本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普通民眾對于戰爭的認識和感情自然發生了根本性地變化。加上朝鮮導彈試射飛越日本領空這樣的現實威脅,給日本人以強烈的危機意識。在這樣的形勢下,許多人都對是否原封不動地維護現有憲法提出了疑問。現在日本所處的形勢與戰后初期相比確實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因此,很多年輕人都認為現有的憲法很不完善。但是對于和平憲法的核心,即憲法第九條的修改,反對聲音依然極為強大。也就是說,即便在主張、支持修改憲法的民眾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認為現有憲法沒有關于人權問題和環境問題等目前日本所面對的重要課題的相關條款,必須納入這些內容。
記者:日本內閣成員一直在說面對目前的日中和日韓緊張關系,日本將采取忍耐的政策。在外交問題上,“忍耐”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是將外交上的對立和沖突置之不理,任其發酵。日本是不是應該更加主動的正視這些問題呢?
依田:我對于現在安倍首相的所謂“忍耐”政策是非常反對的。剛才我也談到過,我反對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而且我也認為,日本宣稱日中兩國間不存在領土爭端是不明智的。另外我也明確反對日本主張修憲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