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日關系包括官方關系和民間關系這兩大組成部分。大力開展民間交流,是中日關系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在1972年中日建交之前,我們曾經利用“以民促官”、大力開展民間交流的方式,有力地促進了中日關系的發展,實現了兩國邦交正常化。
當前,中日關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這種形勢下,通過“以民促官”、大力開展民間交流來改善兩國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在中日建交之前我們利用“以民促官”、促進兩國關系發展的經驗,同樣可以適用于當前的中日關系。
“微觀”民間交流創造“宏觀”歷史
從根本上說,中日關系的歷史是靠兩國人民來創造的。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注意把廣大日本人民與統治者區分開來,把一般統治者與少數右翼區分開來,努力團結大多數,爭取日本國內的和平主義力量,共同追求“和平與發展”這個時代主題,通過不斷擴大相互交流與合作,來繼續譜寫已延續兩千多年、一度被日本侵略戰爭打斷的中日友好交往歷史。
特別是1972年中日建交以來,越來越多的日本商人到中國來經商或中國商人到日本去經商,越來越多的日本技術人員到中國來進行技術交流或中國的技術人員到日本去交流,越來越多的日本年輕人到中國來學習或中國年輕人到日本去學習,越來越多的日本文化人士、藝術家到中國來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或中國文化人士、藝術家到日本去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還有日本的運動員到中國來參加賽事表演或中國的運動員到日本去參加賽事表演,日本志愿者每年到中國北方來植樹,日本的律師到中國來調查事實真相以幫助中國的戰爭受害者同日本政府打官司等等。中日兩國各行各業的人們在進行相互交流合作的時候或許不至于想到自己是在“創造中日關系的歷史”,但是,
千千萬萬日常交流的事實長期地日積月累,就構成了宏觀的“兩國人民共同創造中日關系歷史”的過程。
對日本人民友好是我一貫方針
“以民促官”,是我國對日外交思想的精髓之一。人們常說,盡管中日兩國及其相互關系在不斷發展變化,然而我國對日政策是一貫的,那么,這個“一貫性”具體指的是什么?顯然,這個“一貫性”正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毛澤東、周恩來強調要把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與廣大人民區分開來;鄧小平強調“對一小撮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唯一的辦法就是用不斷加強友好、發展合作來回答他們”;江澤民強調“中日友好歸根到底是兩國人民的友好”;胡錦濤強調我們在外交工作中要“立足于人民、著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這些思想都是在對外關系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光輝體現。
如上所述,“以民促官”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推動中日關系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經驗。但是,由于日本右翼和右派政治家的干擾,在中日關系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3次大的逆流,第一次逆流出現在岸信介內閣時期(1957-1960),第二次逆流出現在佐藤榮作內閣時期(1964-1972),第三次逆流出現在小泉純一郎內閣時期(2001-)。從日本方面看,這三次逆流的共同特點是,都是日方推行反華、鷹派外交政策導致兩國關系陷入僵局,都是日方故意制造事端(如第一次逆流的“長崎國旗事件”,第三次逆流的小泉多次參拜甲級戰犯),激怒中國,挑動兩國民眾之間的對立情緒,都是日方拿所謂“中國威脅論”說事兒等等。這三次逆流的一個特別值得重視的共同特點是:隨著反華內閣進入尾聲,改善日中關系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不僅在執政的自民黨與在野黨之間,而且在自民黨內部也出現了不同意見分歧,使對華關系問題成為日本國內政治問題。
針對這三次逆流,中國方面總是注意將反華政客與日本廣大國民加以區分,積極推進民間外交,以民促官,以抗衡日本政府的反華政策。
“以民促官”可有力推動兩國關系
當前,日本國民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呼聲愈來愈強,最近連日本主流媒體中唯一支持參拜的媒體——《產經新聞》也在3月20日發表輿論調查結果顯示,日本有52.6%的國民認為下任首相不應該參拜靖國神社,而認為下任首相應該參拜靖國神社的人僅為36.2%。
記得2005年夏,一個對小泉外交和日本外務省頗有影響力的日本右派外交家在電視臺上驚呼日本圍繞靖國神社問題出現了“國論兩分”的局面,并攻擊中國在“搞陰謀”。然而,在筆者看來,這恰恰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我們推進“以民促官”的強大威力。
眾所周知,“民”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包括著各行各業,因此,既然要推動“以民促官”,我們就應該吸取中日建交前和建交后的做法,努力擴大民間交流的范圍,積極推動兩國政界、文藝界、科學界、教育界、宗教界、衛生界、體育界乃至工會、青聯、婦聯等兩國各界人士相互訪問交流,幾倍、十幾倍地擴大兩國之間的人與人的接觸,特別是加強青少年的交流。記得1966年8月舉辦中日青年友好大聯歡,500多名日本青年同中國各地幾萬名青年進行了友好交流,大聯歡的成功舉辦對佐藤政府阻撓和破壞兩國友好關系發展的倒行逆施給予了有力的回擊。胡耀邦為了奠定面向二十一世紀中日友好的基礎所做出的大規模開展中日青年交流的創舉,更是在中日關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章。
“百聞不如一見”,如果有數以千計的日本青少年到中國來看看,必然會大大增加他們及他們的家長對一個真實的中國的了解。在今后3年我們有至少3次擴大中日民間互訪、特別是青少年互訪的機會,這就是2007年的中日建交35周年、2008年北京奧運和中日簽署和平友好條約30周年以及2010年上海舉行“世博”之年。
第三次逆流出現“尾聲跡象”
現在,正如中日關系前兩次逆流那樣,第三次逆流也出現了“尾聲跡象”:在日本國民中,改善日中、日韓關系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而且在執政的自民黨與在野黨之間,在自民黨內部也對首相參拜問題出現了不同意見分歧,從而使對華、對韓關系問題日益成為日本國內一大政治問題。
幾年來,中日政治交惡已經對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一些損害。小泉政府應當認識到,是到了對反華政策“踩剎車”的時候了,中日關系第三次逆流到了應該結束的時候了。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 馮昭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