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壓力逐年增加,被認為是導致就業歧視正當化的原因之一
在開幕5個小時就吸引兩萬多名求職者的北京國際展覽中心冬季人才招聘大會現場,一邊是450家招聘單位的展臺前洶涌的人潮,另一邊,“消除就業歧視”公益服務站也引來不少好奇的目光。
12月2日,中國政法大學會同北大、清華、人大等高校,在這次以大學畢業生為主的招聘會上宣傳反就業歧視。今年涌入就業市場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多達413萬人。
漸漸的,到公益服務站來咨詢的學生多了起來。讓在現場義務咨詢的政法大學教授秦奧蕾略感遺憾的是,學生們大多咨詢的是就業過程中產生的法律糾紛,對于一些顯而易見的就業歧視卻很漠然。
政法大學教授解志勇一上午接待了十幾名咨詢者。他說,目前在求職領域歧視無處不在,但在強大的就業壓力下,求職者對于歧視往往無奈接受,甚至于麻木,長此以往歧視將根深蒂固。
“國家機關就業歧視相當嚴重”
在招聘會現場為反就業歧視進行義務宣傳的中國政法大學學生孫楠告訴記者,自己曾因沒有北京戶籍而失去報考北京市公務員的資格,無奈選擇了讀研。
“這種地域歧視缺乏基本的公平競爭。”孫楠認為,作為利益最相關者的學生有義務宣傳反就業歧視,同時也要學會維權。
“要求北京戶口,男,35歲以下,本科以上,黨員優先。附:不招四川人。”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劍以一個招聘廣告作為例子來講解就業中的歧視。“這里幾乎每句話都帶歧視,這是中國目前就業歧視的一個現狀。”
蔡定劍正在負責一個有關反就業歧視的研究項目。這個2005年啟動的項目由荷蘭與中國合作的中荷法治項目支持,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我們做研究的目的是要推動中國反就業歧視方面的法律制度的建設。”蔡說。
這個反就業歧視研究課題組有24名學者參與,其中包括來自國內不同領域的十幾位學者,還有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和荷蘭的專家。
“我們這個社會缺乏最基本的平等機會就業的意識和觀念,對社會和諧和公正已經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問題。”蔡定劍認為,這個課題在當前中國轉型時期具有特殊意義,他相信,就像中國人的環保意識在過去十幾年間飛速提升一樣,反就業歧視的意識也有一個提高的過程。
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李表示,中國的就業領域中充滿著各種歧視,而且是赤裸裸的歧視。他認為,在國家機關中這種現象相當嚴重,而現行的一些法規明顯帶有歧視色彩。
十天前,被稱為“中國第一考”的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舉行,在中國各地53萬考生為1.2萬個職位走進考場,有些職位競爭者多達數百人。
反就業歧視研究課題組將歧視分為政治生活領域、經濟生活領域和社會生活領域三大類。
“比如在公務員的晉升提拔中,主要是年齡問題,多少歲可以提哪一級等等,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政治歧視,但還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蔡定劍說。
2005年4月北京市頒布的《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中明確規定,公務員報考不再排除艾滋病毒感染者,還規定乙肝病原攜帶者排除肝炎的,可考錄公務員。課題組學者、北京農學院政法系教授王春光認為,這種“非歧視”原則不僅是政府自身公共服務理念的一次提升,更是通過官方行為矯正民間誤區的一次很好的試驗。
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