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日記:文明的力量——與龍應臺面對面
『經歷過野蠻,我們不得不在乎文明。』——龍應臺
第一次接觸龍應臺,是在高中時期閱讀到《中國時報》中她針對當時『冰點』事件寫給中共胡主席的公開信《請用文明說服我》。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的公民課,一位女作家用犀利的文字捍衛自由和理想,尖銳地痛斥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并普及公民最基本的權利。
后來又陸續拜讀了她的著作《野火集》、《大江大海》的臺灣正體原版,無不震撼于龍女士在細膩的文字背后的巨大文化力量,當代的『女魯迅』當之無愧。
這次在倫敦有幸目睹龍女士的風采,驚嘆于她在海外華人的威望不同凡響。龍女士演講的地點從大廳到通道水泄不通,比肩繼踵,大部分是東亞裔的年輕人,也有個別西方的學生,連演講臺周圍都坐滿了拿著筆記本和相機的學生。演講結束,觀眾將她團團圍住,一路上不斷有人和她握手,交談,合影,簽名,她一如既往真誠的微笑整個現場的中心。看似的明星效應其實是龍女士深厚文化影響力。
雖然大多數的觀眾是華人,但是作為一場在倫敦亞非拉學院臺灣中心舉辦的活動,全場用英文進行。龍女士的英文極為流利,我不好辨別是美式還是英式,但發音清晰,用詞準確,這與她負笈美國,在歐洲教學游歷多年不無關系。在華人圈內,一個作家可以向莫言一樣扎根本土,也可以像龍一樣富有國際化的視野。
龍女士的演講雖然由于她從作家到政府官員——臺灣第一任文化部長而增加了一些介紹內容,但絲毫沒有冠冕堂皇的味道。龍的作家背景沿襲了其一貫的寫作談話風格,溫柔平實的語言從身邊的小事去挖掘深刻的含義,不動聲色地感動大眾,可謂是『潤物細無聲』,也許這就是她反復闡釋的文化力量,對待他人甚至動物生靈的態度就是文化。
演講最后的問答環節精彩紛呈,既有針對政治的敏感議題,也有對兩岸文化的思考,龍女士用英文一一做了回應。她特別指出作為臺灣第一任文化部長,由于臺灣的政治原因,未能加入諸多國際組織,希望通過文化在國際的推廣增加世界對臺灣的認同和了解。她認為未來兩岸最大的任務就是避免戰爭,維護和平。
在這個充斥著職業政客和技術官僚的年代,作家出身的政治人物是一股清流,因為他們往往有著文人兩袖清風的傲骨,正如龍女士,還有捷克前總統哈維爾等。
回到龍女士之前的那封震耳發聵的『公開信』中,龍提到對大陸有著自然的家國認同,缺乏價值認同。
今日我在現場聽到不少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口音,他們和臺灣學子一樣對龍應臺欽佩有加,帶著她的書來請求簽名合影。這些大陸學生通過到港臺和海外的學習交流機會了解龍應臺,閱讀她的書籍,重讀歷史,重構世界觀,重塑價值觀。
所以龍女士在公開信的觀點比較適合兩岸父母這一輩的人,就是我們年輕人上一代人。在臺灣,這些中年人的父輩多來自大陸,對大陸的故鄉的觀念,中國的認同油然而生,只是政府黨派不同。可是由于兩岸長期的敵對和隔絕,不同的價值觀在這一代人中根深蒂固,所以在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處理上有著截然相反的態度。
可是,作為我們兩岸這一代年青人,情況發生了變化,無論是大陸和臺灣,每年無數莘莘學子留洋海外,深造求學。接受西方教育的時候會縮短兩岸年輕一代價值觀的鴻溝,這種價值觀并不一定就是西方的價值觀,而是一種普世價值觀。在國外,大陸人和臺灣人相處可能發現喜歡唱同一首歌曲,熱愛同一處景點,進一步說,法律的遵從,道德的素養,文明的熏陶,當排隊,道謝,微笑成為日常習慣。價值觀在同一個國外學習生活環境下逐漸靠近。這點,你只有到國外才能體會,在大陸和臺灣并不容易察覺。
這無疑也是留學熱潮給兩岸和平的貢獻,這些留學生未來都會成為兩岸的棟梁,他們將有機會主導兩岸的發展,共同或者相近的價值觀有利于締造和平。
話說回來,對于兩岸而言,現在的大陸年輕人依然認同大陸。臺灣年輕人由于生長在臺灣,隨著教育和各方面信息的不斷本土化,加上外部和內部的政治歷史因素,即使國體上是『中華民國』,年輕一代已經對臺灣的強烈認同感,認為自己的臺灣人。
因此我覺得龍應臺的話說對了一半。上一代人臺灣人對待大陸具有家國認同,缺乏價值認同,新一代臺灣人與大陸人之間會逐漸增加價值認同,但對大陸缺乏家國認同。
唯獨『華人』,這個中華文化而不是特定國家的認同依然可以在大陸,臺灣,香港,澳門,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通行,這是世界華人社會目前存在的最大公約數。
華人地區的融合是否也會考慮借鑒歐盟United in diversity聯合尊重多元呢?當『家國認同』和『價值認同』真正結合,才是兩岸甚至大中華區和平歷程的飛躍,也是時代留給當代年青人的使命。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