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當教授,之所以成為一條新聞,是因為近日之間,06年度的“超女”譚維維和07年度的“快男”王錚亮,雙雙當上了四川音樂學院的副教授。
但明星當教授,其實并不是新聞,近年里頭,影星成龍、笑星牛群、諧星曾志偉以及女主持李湘,不是一個個戴上了教授的桂冠么?最轟動的大概還要數周星馳當西南民族大學的教授,當主持人問其“聘期有多長”之時,臺下百千學子,齊聲高呼“一萬年”……
關于明星紛紛當了教授,輿論之間,大多是搖頭的,論其“禮崩樂壞”,曰其“世風不古”,哀嘆“大學成了戲院”,還有驚呼“大學不需大腕,更需要大師”的——然而依我所見,卻是“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雷”,不必那么激憤,也不應那樣“冬烘”。在時政化為娛樂,“文化”多在歌廳,“美女總理”取代了國際新聞,連科學家都被追逼“一生曾有幾段愛”之時,即便明星們不進大學,學子的心中也不會不閃耀他們奪目的星光;即便大小S不進北大講時尚,北大也不會再是蔡先生的北大。這就是說,不必為歌星影星走上講臺而憤世嫉“俗”——當然也不必把明星當教授,相提并論于蔡先生當年的“兼容并蓄”,并拎到“嚇人的高度”。
其實更應當驚嘆的,不是明星當教授,而是“教授”當明星——近年以來,“教授”們似乎不再上課,而熱衷于“下海”。這“海”,當然不是什么低層次的“商海”,卻是一躍而入大眾傳媒的“江湖”——這當然是件好事,我們不是曾經號召教授們“走出象牙塔”么?于是“教授”走了出來——本來只有一專之長的 “學者”,搖身變為一只角也不缺的萬寶全書,從宜黃拆遷的“公平正義”,到“欺實碼”中的兩罪之爭,從三聚氰胺的分子結構,到鄧玉嬌出刀的“過當與否”,他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論,引出人們深深的嘆服;本來在大學里學問做得最平淡的“教授”,走出書齋,對著公眾侃侃而談、娓娓道來,那野史的稗事,那“文化”的瑣屑,當然又招來“學富五車”的驚訝。至于“教授”當明星,最引來粉絲萬千的“寶典”,還在于他深諳“市場”的導向與“供求”的關系,粉絲們要什么,他就給什么,擁躉們“仇”什么,他就持什么“立場”——“不得罪聽眾”,不是成了一條成星之道、不二法門么?他當然懂得誰是衣食父母這個道理。
現在“教授”當明星,他是“走出來”了,當然也就回不去了——他還要“回去”么?有什么東西,比熒屏上的光圈和網絡上的追捧更興奮、更刺激?有什么游戲,比遠離書齋的冷板凳和講臺上的一人寂寞更有趣、更多彩?他當然再也坐不下來、停不下來,再也不愿意“回去”當教授了的。說是穿上了紅舞鞋也好,笑其如同服了興奮劑也罷,總之塵埃不能再落定,總之好馬不吃回頭草。
問題在于咱們的大學,還會張開雙臂、迎接這批明星“回去”么——我只知道,當過十年風云人物的亨利·基辛格,曾想回哈佛當教授。但是哈佛不歡迎,為什么呢?認為這個在閃光燈下過慣了的明星,每天想的是在哪里會客,接受什么采訪以及與什么名流共進晚餐,“亨利能給我們帶好博士講好課嗎?”于是哈佛一口回絕、不接納他——只未知咱們的大學,面對那些聲音早已顯赫的“意見領袖”,那些再也坐不下來的“明星教授”,會何以對之?
(來源:新華網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