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并不缺乏人才,可是卻沒有成長出蘋果公司這樣的企業,問題出在哪里?在此間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許多與會人士都認為,中國并不缺乏有創新素質的人才,缺的是培育創新成果的土壤,也就是鼓勵、支持、保護創新的機制。
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會員俱樂部活動“經濟學家六問”分論壇上,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羅納德 科斯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埃德蒙德 菲爾普斯開場拋給企業家的問題就直指創新:作為中國企業家,你們認為自己在創新方面有哪些主要困難?在亞洲商界領袖們的心目中,推動亞洲自主創新的主要障礙是什么?
對此,寶鋼董事長徐樂江的回答是,創新能力不足是目前中國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而影響創新能力的最大障礙則在于體制和機制問題。
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同樣把體制與文化置于人才與財富積累之前,作為激發創新的關鍵要素。
“鼓勵、支持、保護創新的機制”被與會人士普遍認為是獲得可持續創新能力的前提保證。在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看來,我國很多民營企業家都有喬布斯那樣的素質,創新能力與喬布斯大同小異,但現實情況是,我國的優秀公司大多是在國外的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并在境外上市。“只有在充分競爭、鼓勵創新、權益得到保障、法制完善的環境中,具有這種能力和素質的企業才能長成‘蘋果’。”馮侖說。
“鼓勵、支持、保護創新的機制”該如何建立?萬科企業董事會主席王石在會前的書面作答中表示,創新首先需要得到保護,產權制度和相關的司法獨立至關重要,當前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還需要加強。“我認為企業家們面臨的問題是,相比其他經營方式,科學技術方面的創新無利可圖。問題不在于中國的企業家是否有能力創新,而是一系列制度是否讓他們有動力進行創新。”
其次,創新的配套政策和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這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寶塔石化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孫珩超認為,現在科學家受外部環境影響很大,很難靜下心專心致力于研究。孫珩超說,“國家在鼓勵支持創新的配套政策還不完整,不全面。特別是人才的引進、使用、保護的軟硬環境很有限,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在資金層面上,國家在鼓勵創新上缺乏政府專業基金的支持。”
再次,創新和投資的市場關系也需要進一步理順。博鰲亞洲文化傳媒董事長昂健認為,過去30年中,全世界的高科技產業主要出自美國,最重要的原因是資本市場的發現機制。“‘硅谷模式’是從風險投資到資本市場一整套體系,是一個撮合科技創新者和科技投資者的機制,這種機制是中國乃至亞洲最需借鑒的。”昂健表示。
孫珩超也認為,當前的創新也缺乏社會金融機構的認同,遇到具體創新投入時,對預期目的要求過高,判斷投入時和商品買賣一個思路,這實際上是不允許科學家失敗,而科學創新是一定會有失敗過程的。
另外,也有人士認為,我國創業創新文化也存在一些差異,國內創業者保守拘謹,心態不夠開放,對待失敗的態度以及社會對失敗的寬容度還不夠,這需要獨立自治并且運轉良好的學術機構,同時對現有教育體制和機制進行改革。 新華網記者 韓元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