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電商“售假”和無商品授權等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消費者投訴的熱點。而電商所售奢侈品無授權已經成為行業潛規則,這一現象也直接導致奢侈品網購市場魚龍混雜,真假難辨。
奢侈品無授權成行業潛規則
此前,南方日報曾報道一位消費者在一家奢侈品電商網站上購買巴寶莉手表出現問題,苦等了數月后才從電商取回維修后的手表,但手表再度故障,待消費者將手表送到專柜進行驗證時,卻被告知該手表是假表。
奢侈品電商“售假”之聲不絕于耳,而造成這種事件不斷發生的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奢侈品電商的商品大多沒有授權,所以,其貨物來源充滿復雜性,這在很大程度上讓奢侈品電商背負了來自品牌商的“落井下石”和消費者的質疑。
而對于商品授權問題,華爾街日報中文網日前援引了《巴倫周刊》的報道稱,唯品會銷售的芝寶(Zippo)打火機上有些是帶有標簽的,而有的只是在底部打上了印記。這讓人不免產生懷疑與猜測。
芝寶發言人和公司史研究者仔細查看了這些打火機的圖片后表示,這些打火機可能是在日本或某個國家非法生產的。不過芝寶公司和經銷商都說,不看到實物沒法得出結論。而且表示唯品會不是其授權經銷商。
同樣,對于唯品會網站上銷售的蔻馳 (Coach)手袋。蔻馳公司表示,中國唯一經過授權可買蔻馳手袋的地方是通過其官網或內地90多家專賣店。該公司發言人只是說,公司與中國執法部門密切合作以執行其權利,但拒絕置評唯品會所售手袋的真偽。
中新網IT頻道就此事向唯品會求證,但該公司對此不予置評。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國內大多數奢侈品電商的商品均未取得品牌商方面的授權,一些媒體報道的“售假”并非商品本身問題,而是由于沒有取得授權,在官方進行認證的時候得不到認可。
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占領在談到“授權”和“假貨”的定義時如是強調,相關的商品雖然沒有經過授權,但是如果也是原廠生產的話,就沒有構成商標侵權罪,相關的代理商也就無法起訴相關的商家。
資深電商專家龔文祥也表示,目前B2C企業銷售的奢侈品基本上是真貨,只是渠道有問題。這個行業里能夠下結論的權威機構和專業人士確實是缺失的,渠道之爭現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