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商網站單方取消訂單的情況頻繁發生,甚至多次引發大規模的消費者維權事件。此外,電商隨意調整價格,“先漲后降”幾乎成了行業默認的行規。有關專家說,許多電商網站自恃合同條款對自身有利,因此玩弄消費者于股掌之中。即便有少數消費者憤而將電商起訴到法院,但成功維權的寥寥無幾。
電商手法1:
隨意調價 先漲后降
在京東商城、易訊和亞馬遜等網站上,尤其以一些手機和數碼相機價格調整最為頻繁,甚至每天調整一次,在節日促銷期間,其價格更是先漲后跌。以三星Note2手機(聯通雙卡版)為例,在最近兩個月內,一會兒漲到5399元,一會兒降到4058元。而熱門的尼康D600單反相機價格也是上下劇烈波動,時而1.2萬多,時而1萬元左右,心急的用戶不免中招。
有關電商平臺解釋說:主要是數碼手機等產品的市場價格變動頻繁所致。但實際上各大電商平臺出售的都是行貨,其價格不會像水貨一樣每天波動,更多的是平臺自身的一種營銷策略:只有不斷提價,才能制造降價的假象,才會刺激消費者去購買。
對此, IT法律專家趙占領說,按照《價格法》規定,經營者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屬不正當的價格行為。頻繁調整價格、先漲后降的做法就涉嫌價格欺詐,違反價格法的規定。這種行為還涉嫌虛假宣傳,通過先漲后降的方式制造低折扣的假象,誤導消費者的選擇,工商部門也可依法進行查處。
電商手法2:
單方面取消訂單
低價訂單遭取消也是用戶詬病的電商霸王做法。有媒體報道,本月初,某買家在電商平臺“義烏購”上以“0元”拍下了300萬件、總價值近1000萬元的商品,但訂單隨后被“義烏購”取消。“義烏購”方面稱,有些商戶填寫不認真,所以在標價方面造成了誤會。
在過去兩年,電商網站單方取消訂單的情況頻繁發生,甚至多次引發大規模的消費者維權事件,也成為消費者群體投訴的高發領域。電商平臺的借口都是“標錯價格”,0元、1元等超低價格,消費者下訂單后往往空歡喜一場,引發了消費者強烈不滿。
趙占領說,如果商家能提供充足證據證明自己確實存在失誤,屬于合同法上的“重大誤解”,可以請求撤銷合同。但不能僅以超低價為由提出撤銷請求,因為在電子商務中,低價促銷是很正常的現象,其本身不以銷售多少為目的,只為吸引顧客賺吆喝。另外,即使商家可以提供充分證據證明確屬標錯價格,也不能單方面撤銷合同,只能通過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撤銷,或者通過與消費者協商一致而解除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