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號傍晚成功發射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將于今天與天宮一號對接,境外華文媒體高度關注這一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輿論認為,神舟十號將使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再進一程,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應用時代的開啟,也為中國在太空中搭建“駐地”做了準備。
法國《歐洲時報》12日刊載《“神十”:航天版的“中國夢”》一文,文章指出,“神十”既是中國航天發展戰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也是“第三步”的發軔之旅,它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應用時代的開啟。
美國《僑報》12日刊文指出,“神十”升空被認為是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里程碑,意味著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再進一程。對于中國航天科技的再上臺階,一向對中國挑剔的西方媒體也不吝溢美之辭,海外華人更為中國的“太空強國夢”而自豪。
《文匯報》援引臺灣《聯合報》專家觀點指出,“神十”將在太空中與天宮一號對接,若整個任務順利完成,代表大陸將邁向“太空站時代”。與國際太空站相比,天宮一號雖然在規模上“迷你”許多,但在功能與技術上一點都不遜色。
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觀點分析,“神十”除了考核和驗證技術外,估計也是負責帶一些設備上太空,“逐步通過搭積木的方式,搭建空間站的一個部分”。
香港《明報》13日指出,“繞飛”是為了日后太空站建成,飛行器可從多個角度與太空站對接。而這次中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太空飛行,也是為未來中國人長駐太空站作準備。
美國《世界日報》12日的文章還指出,中國的太空計劃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在發射第一個載人宇宙飛船后,只用十年便有能力建造太空站。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展迅速,可與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匹敵。
不過,華文媒體也指出中國航天還需要努力的方面,《僑報》指出,目前還有一部分民眾對高科技缺乏一定的認識,中國的航天發展史已跨越半個多世紀,但中國的航天知識科普工作仍需要加強。
香港《大公報》13日刊文指出,許多中國航天人的口頭禪是“成功不等于成熟”。盡管神舟系列飛船與天宮一號已經成功進行了四次交會對接,但如何令對接技術更加穩定、可靠,以滿足空間站的發展需要,依然是中國航天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