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奧運冠軍、中國舉重男隊隊員陸永(前)在訓練中。當日是農歷除夕,中國舉重隊在國家體育總局舉重訓練館堅持訓練,備戰奧運。新華社記者 王麗莉攝
1月28日,中國拳擊隊春節期間仍在冬訓,備戰倫敦奧運會。圖為名將鄒市明(左)在訓練中。CFP供圖
多年以來,中國運動員和教練員過節不休假的工作方式,成為具有拼搏精神和敬業的佐證。但剛剛過去的龍年春節,中國舉重隊教練梁小冬的猝然離世卻引起人們的反思,中國競技體育這種不近人情的工作方式是否已到了該畫上句號的時候?
依照慣例,中國的各項目國家隊運動員通常只在除夕和春節放假兩天,有些運動隊甚至在大年初一仍堅持訓練。在中國體操男隊隊長陳一冰的微博上這樣記錄著他除夕當天的心情,“一覺睡到現在真爽,這是我從12月到現在,第一個周日可以不用‘工作’。 唉,不容易啊!可以好好休息一天了!”但從大年初二開始,陳一冰和隊友已恢復了訓練。由于假期短,回家探望父母已是奢望,他在微博中還寫道,“今年又是一個不能回家陪家人過節的年……”、“爸媽,今年又不能陪在你們身邊過年了,你們要開心啊,祝你們龍年吉祥!”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正是無數中國人寧可擠在春運的人潮洪流中也要回家鄉與父母、妻兒團聚的心靈訴求。和陳一冰一樣,很多運動員都在微博中透露出自己的思念家人之情,但與普通人不同的是,這些運動員和他們的教練卻身不由己,無法離開運動隊回家過年。某國字號運動隊領隊向記者表示,“為保證運動員的訓練狀態,國家隊必須全年連貫訓練,一旦運動員中斷正常訓練,即使只有三五天,也會導致訓練狀態的不同程度下滑?!?/p>
此外,國家隊也無法放心運動員一旦離隊是否會遭遇不可預測的危險,“一方面是對運動員有人身傷害的顧慮,畢竟,很多國家隊的運動員都擔負著奧運任務,萬一運動員在放假外出期間遇到什么意外傷害事件,很可能就會影響到中國隊奧運任務的完成。另一方面,飲食安全也令人擔憂。運動員回家過節,免不了外出聚餐,如果誤食了含有興奮劑的食物,同樣會給運動員本人和整個中國隊的奧運備戰帶來不利影響。國家隊有這些顧慮在,當然還是覺得對運動員進行集體管理的方式最可靠,既然運動員都在隊里,教練員自然也就不可能獨自放假了?!边@名領隊表示。其實,在奧運會結束之后,國家隊通常都會放幾個月的長假,也算是對運動員、教練員的一個彌補。
但不可否認,事后的彌補并不能慰藉運動員在過節期間的思親之情。這名領隊也承認,尤其是春節期間,運動員往往人心思動,為了安撫隊員,很多教練也不得不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在春節期間堅守崗位,與運動員待在一起。在這樣的氣氛中,隊伍的訓練質量或多或少出現下滑也是正常現象。
多年以來,國家隊運動員、教練員不能在春節回家過年的慣例不僅從未受到過質疑,還成為彰顯體育人拼搏奉獻的閃光點,但如今,在體育圈某業內人士看來,這種做法卻是“把運動員當成奪標機器的直觀體現”。
“無論是保持運動員的競技狀態還是避免運動員遭遇不可預測的傷害,歸根結底保護的都是運動員可能獲得的奧運會成績?!边@名業內人士表示,“與家人共度佳節是人之常情,假如沒有奧運奪標這一中國競技體育的頭號重任,任何理由都不可能阻止運動員、教練員回家過年的腳步?!?/p>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中國著名雙人滑運動員申雪/趙宏博的奪冠證明,即使是中斷訓練兩年,只要運動員對運動項目有熱情和夢想,競技狀態重新回到巔峰也并非不可能。在西方國家,仍在中學、大學就讀的學生運動員每周的訓練時間被嚴格限制,以保證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但運動員訓練時間的受限并沒有影響這些國家培養出奧運會冠軍。
“運動員必須保證全年連貫的訓練才能保持競技狀態,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這名業內人士表示,“中外已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證明,只有那些被動地投身到競技體育中的運動員,才需要借助外力強壓保持競技狀態。那些真正對運動項目有熱情的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好壞通常并不由訓練時間的多少決定。”
但在奧運奪標這一最高任務的指導下,中國競技體育已經曲解了原本應是體育人發自內心的那種拼搏精神含義,運動員、教練員被迫“常年無休,過節加練”的訓練方式反倒成為體育人拼搏精神的體現而備受推崇。
北京奧運會之后,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曾開展過一系列針對運動員加量加壓訓練效果的研究課題。結果顯示,教練不斷給運動員加量、加壓的訓練方式早已不能適應運動員提高競技成績的需要,甚至會漸漸產生負效應——我國大約有80%的運動員都受病患困擾或身體存在損傷,有的甚至退役后都落下了終身傷患。要想提高優秀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并非管理者和教練想怎樣就怎樣,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的。像中國女排最初靠魔鬼訓練獲得好成績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
現在人們應該看到,和所有人一樣,運動員、教練員真正渴望的是回家過個“團圓年”。加班加點地訓練不僅是中國運動隊不得不忍受的“苦刑”,更可能導致像梁小冬猝然離世這樣的悲劇發生,畢竟每個運動員、教練員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奪標機器”。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 慈鑫)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