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24歲的福建小伙兒陳致在四川四姑娘山三峰頂峰附近墜崖身亡。這個去年大學畢業,年前剛剛領到第一筆工資的年輕人,為自己一時的心血來潮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近些年來,我國發生的山難并不鮮見,其中一些固然是因為難以避免的天災和意外所致,但像陳致這樣因個人魯莽行為導致的人禍也頻頻發生。目睹接二連三的慘劇,我們除了為遇難者惋惜之外,是否也應該在促進中國大眾登山運動的良性發展上有所作為?
如果陳致事前對攀登四姑娘山有充分的準備,如果他聘請的是有資質的專業向導,如果在峰頂解手時嚴格按照操作規范做好保護措施……業內人士事后談到的無數個“如果”里,只要有一個兌現,都有可能避免慘劇的發生。但在像陳致這種登山知識幾乎為零的“門外漢”身上,卻沒有這些“如果”。“只要是受過登山培訓的人,就能夠避免出現陳致所犯的錯誤,因為他的每一個錯誤都是致命的,有些甚至是登山運動的大忌。”廣東商學院“山的部落”社團理事陳子昊今天下午向記者表示。
陳致事件發生后,“山的部落”社團創始人之一、已畢業離校的文立言,以自己1個月前攀登四姑娘山的經歷指出,該景區存在著管理不力和監管不嚴等失職之處。據文立言回憶,他在上山前曾到管理中心備案,“只是填寫一些基本資料,領隊的資料只填寫了一個名字。至于到底是不是這名領隊帶我上山,這名領隊具備怎樣的資質,當時接待我們的小姑娘一概不問,按完指模就算完事,這樣的備案也就是走個形式”。此外,沒有資質的向導會給登山隊員帶來極大危險,而陳致聘請的向導正是一名沒有資質的村民,“登山是一項內容極其復雜的戶外運動,要求領隊必須經驗豐富,不僅要頭腦冷靜,體力充沛,還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因為山上任何情況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而經驗不足的向導,缺乏領導能力,缺乏對天氣、地形的正確判斷,而判斷錯誤則意味著危險”。
景區管理的漏洞和沒有資質的向導,對具有登山知識、嚴格按照安全規范操作的登山隊員自然影響不大,但對于徒有登山熱情、缺乏基本知識的陳致來說,卻失去了最后一道安全保障。
事發后四川當地媒體報道稱,據陳致的舅舅介紹,陳致最初只是打算來“看雪山”的,到了山下,卻心血來潮決定登山,而且還要攀登四姑娘山四座山峰中難度最大的“三峰”,為此,陳致在山下臨時買了登山裝備并聘請了不具資質的農民向導。現在回顧事件的前因后果,每個人都會對陳致因魯莽而導致的后果感到惋惜,然而,現在像陳致這樣一說到登山就會熱情高漲,完全靠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去登山的年輕人卻不在少數。
文立言說,從他的大學時期到現在走上社會,已經見過無數這種滿腔熱血的“山友”和“驢友”,“絕大多數人在沒有專業人士的引導和掌握一定的登山知識之前,基本都和陳致一樣,對攀登雪山的危險只有抽象概念,而不知道真正的危險在哪里,有多危險以及應該如何準備。”
個別極端的例子是,有些山友僅僅是攀登過初級雪山,就夸下海口說要攀登珠峰,在他們自己看來,這是一種挑戰大自然的無畏精神,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完全是一種不知深淺的無知表現。
如今,登山和戶外運動已是最受大學生和都市青年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但和足球、籃球、乒乓球等體育運動不同,登山和戶外運動因其高危性質,絕不是任何人僅憑熱情就能參與的,不少人都有一種盲目的自信,認為“山難”悲劇絕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類似的惡性事件自然就屢屢發生。
除了相關景區應加強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應嚴格執行,中國登山協會等相關主管部門應加強登山知識宣傳教育之外,登山運動在青年人中的組織建設也應更為健全。
文立言表示,陳致這次是孤身一人攀登雪山,但按照業內通行的做法,山友是有一個“圈子”的,登山活動不應該是單打獨斗的個人行為。山友的這個“圈子”,對于大學生來說,主要就是學校的登山或戶外社團組織,這個組織為新進的成員提供了知識普及和經驗傳授,為成員提供信息交流,并成為互學互進的平臺。登山運動的這個“圈子”,實際上就是保證成員最大可能地避免“人禍”的“保護傘”。
但在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并不支持學生成立登山社團,比如廣州市的四五十所高校中,建立登山社團的只有中山大學和廣東商學院等為數不多的幾所高校。很多學校認為,不組建登山社團,學生就不會去登山,也就避免了危險。但事實上,山友和驢友的人群早已遍布高校,學校官方的不支持態度反倒使學生登山活動只能在非正常狀態下開展,登山知識亦難以在學生中普及。
文立言表示,學生登山社團起到的是對大學生登山知識的入門教育作用,是提高年輕人登山風險意識的第一課堂,這也使得那些最終開始挑戰雪山的年輕人,有了相應的組織依靠。
如果陳致在大學期間加入了登山社團,他就會知道僅憑一腔熱情去挑戰雪山,將給個人帶來多大的危險,他在四姑娘山遇難的悲劇就很有可能不會發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 慈鑫)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