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世錦賽女雙3米板6金得主、女子跳板第一人、奧運冠軍、世界冠軍,都是上海姑娘吳敏霞的閃亮名片。然而她本人更愿意用堅持不懈、意志頑強來評價自己,“我能跳到現在真是奇跡,我自己都不敢想象”!
“每一發奮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賞賜”,這正是對吳敏霞最好的詮釋。
易碎的“玻璃美人”
熟悉吳敏霞的人都知道,她先天身體素質并不好:血色素低于正常人,導致她頻繁受傷、生病,好像易碎的“玻璃人”;她先天性胯和髖關節突出,按說不能從事跳水這樣的運動;然而她從6歲學習跳水至今即將年滿28歲,過去的22年里幾乎一直是在跳水池翻騰跳躍度過的,每一天都是堅持的結果。
再看看吳敏霞身上的外傷:右臉頰上有兩排牙印,是幼兒園時小朋友咬的;下巴上有道口子,是小時候被公園的蹺蹺板磕的;右腳上的傷痕,是小時候父親騎摩托車送她上學,不慎右腳卷進了車輪里。常年的訓練和比賽,她的胳膊、腰、腿、腳腕、手腕幾乎沒有一處安然無恙;但就是這樣,吳敏霞始終鼓勵自己不放棄。
從2001年福岡到2013年巴塞羅那,吳敏霞參加了7次游泳世錦賽,幾乎每次都參加單雙人3米板的角逐,偶爾出戰1米板。在巴塞羅那,她與第三任搭檔施廷懋收獲了自己的世錦賽第六枚雙人金牌,幫助中國隊實現了該項目的七連冠。
面對現場觀眾的掌聲,吳敏霞流露出甜美的微笑,她禮貌地揮手致意,耐心地接受媒體的采訪,沒有人知道她其實已經累得快要支撐不住了。
“每次比賽時我都特別累,精神特別緊張,因為我的身體總是被傷病困擾;平時訓練的系統性不夠,比賽時就需要調動全身的能量,發揮出比平時訓練高很多倍的水平來,這樣體力和精力的消耗就特別大。”吳敏霞笑著指著自己的頭說,自己的“必勝秘訣”其實就是意志勝利法。
“不過一旦比賽結束,精神一放松,就有排山倒海的疲憊感涌上來,可我必須還要完成尿檢、血檢和媒體采訪等一系列的環節”。
吳敏霞最不愿意提及的就是傷病,因為訴苦沒有任何意義。“我不喜歡說自己的傷,這么多年我已經習慣了與傷病為伴,一邊療傷治病一邊訓練比賽。只是我的特殊情況讓教練劉恒林受苦了,他不能像訓練其他隊員那樣訓練我,必須小心翼翼地試探著練,真的很辛苦!要不是教練和領隊的鼓勵,我可能早就不跳了。我能跳到現在,絕對是個奇跡!”吳敏霞感動地說。
2007年是“一道坎”
每個運動員的運動生涯中都有刻骨銘心的慘痛回憶,吳敏霞“最悲催”的經歷是2007年一整年。“2007年我遇到了各種不順,先是崴腳,后來手腕、腰傷全都來了,加上感冒發燒什么的,最恐怖的是3月份墨爾本世錦賽前,我因為受傷一直沒有訓練,都要比賽了我發現竟然不會跳水了”!
“當時我急得夠嗆,郭姐(郭晶晶)和劉恒林教練安慰我說,‘沒事,只要比賽的哨聲一響你就會跳了,我們相信你’。結果比賽一開始,我就像機器人打開了開關一樣又會跳水了,順利完成單、雙人的比賽任務,絕對是超水平發揮”。
“劉教練總是感嘆,要按照平時的訓練水平和狀態來選拔隊員參加世界大賽,我根本就選不上,所以我特別感激教練和領隊對我的信任,”她說。
北京奧運會前的一整年狀態低谷讓吳敏霞很郁悶,當2008年來臨,她突然發現自己走出了低迷狀態,而且心態特別好,當年2月初就收獲了世界杯女子單、雙人的兩項桂冠。
“經過2007年那一年的折騰,我就像是邁過了一道坎兒,心態更加成熟了,無所畏懼,”吳敏霞說。
低調的“金剛戰士”
“跳水女皇”曾用來形容高敏、伏明霞、郭晶晶,如今吳敏霞也足以勝任這個頭銜,她卻拒絕接受。“女皇、一姐這樣的稱呼都不是我,我就是中國跳水隊的一名大隊員,在力所能及以自己的表現給年輕選手樹立榜樣帶頭作用,用自己的經驗幫助他們盡快成長,”吳敏霞說。
作為目前中國跳水隊年齡最大的選手,吳敏霞的巴塞羅那世錦賽在雙人賽奪冠后就結束了,很多人都猜測她是否打算退役。
“中國跳水有很多人才,很多年輕選手需要通過大賽來提高和檢驗自己。我參加世錦賽雙人賽就是為了帶一帶施廷懋,幫助她盡快緩解緊張心理,找到大賽的感覺,就像10年前郭姐帶我一樣”。
“當然,運動員早晚有一天要面臨退役,我想不管怎樣,我都會選擇和體育有關的工作。接下來我的任務是全運會,我有責任和義務為上海隊爭取榮譽。退役的事情目前不在我的考慮范圍。這是一件大事,不可能沒考慮清楚就倉促決定,我得慎重。我不想給自己定下退役時間表,現在我的身份就是運動員,我很享受比賽的過程和跳水的感覺”。
23日,吳敏霞與施廷懋、劉蕙瑕等幾位已結束世錦賽比賽的隊友離開巴塞羅那第一批返回北京,然后回到各自省市隊備戰全運會。
“全運會歷來都是一場硬仗,我會全力以赴!”說這話時,吳敏霞仿佛變身成為無敵的“金剛戰士”。
來源:新華網(記者 周欣 馮俊偉)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