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體育局長及官員的無奈
“沒有全運會,各地不投入,不培養運動員,還怎么搞競技體育?”在一位西部省份的體育局長看來,即便對全運會罵聲一片,自己也背負了不少壓力,但目前的中國競技體育仍離不開全運,“我們西部省份再奪多少金牌也比不過東部的體育強省,所以淡化金牌也是我們要改變的方向之一,先踏實抓后備人才的培養,加強學校體育,我們才會有更多人能走上全運會甚至奧運會的賽場。”即便深諳體育的根基,但描繪了遠景之后,該體育局長依然奔波在去往各個奪金點的路上,這樣的“明知故犯”也是一種無奈?
上海體育局局長李毓毅曾表示,只要運動員的成績比以前進步了就行,“金牌當然要努力去拼,但是我們也不是看得很重,只要在比賽過程中努力了,什么結果都能接受。”但對于很多財政收入并不富庶的省份而言,投入就希望能看到產出。此前那位西部的體育局長表示,“每一分錢都很珍貴。錢要花在關鍵處,尤其是對競技體育的投入,往往在體育經費里占比例最大,但如果在全國性的大賽上顆粒無收,還會產生一大批需要安置的退役運動員,換了誰都會斟酌一下。而且,在這種境況下退役的孩子,誰還愿意扶持呢?但人家付出了那么大的精力,有點兒要求也是正常的。”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項目該砍的砍,集中財力物力打造特色優勢項目”的措施就成了這些奪金點少的省份“保證金牌”的方向。“現在的金牌和政績掛鉤,我們都要簽金牌承諾書。在省內的運動會,押兩萬在體育局承諾一枚金牌,如果拿到多倍奉還,拿不到這錢也就買教訓了。”一位北方代表團的官員向記者透露。
中國體育界其實早看到了“全運至上”觀念已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山西代表團副團長趙曉春表示:“競技體育成了特殊的公共品,給外國人看吧,人家不關心,最后只有我們體育圈內的人自己很高興,但老百姓罵聲一片,認為還不如多修幾個游泳池。”
改革的關鍵是對體育政績的評價機制。地方上對體育局的政績考核,往往要先看全運會的成績,因為全運會上拿了多少金牌要比全民健身事業獲得了怎樣的發展來的更直觀。“從國家體育總局到地方體育局,都宣稱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一起抓,但從資金的配置上來說,競技體育的投入肯定遠遠大于群眾體育,就是因為競技體育要比群眾體育更容易見到成績,”北方某省體育局局長向記者表示,“從地方上來說,群眾體育事業發展緩慢,沒有領導會被問責,但如果一個省在全運會上的成績下滑了,領導就有可能會被點名批評。在這種現實狀況下,各地方體育局不爭相在全運會上拿成績是不可能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 慈鑫 梁璇)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