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啤酒市場的快速發展,不僅為國內各巨頭企業提供了縱橫馳騁的空間,對外資品牌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但是,在以百威英博和嘉士伯為代表的外資啤酒企業仍不斷通過新建、擴建或并購等方式擴張之際,另一大外資啤酒巨頭喜力卻在今年陸續退出在華合資企業,大幅度收縮戰線。是什么原因導致喜力連續出售在華資產和股權?又意欲何為?
喜力退出在華合資企業
今年4月,作為金威啤酒二股東的喜力亞太以10.8億港元的代價將其所持金威啤酒股份對外轉讓,退出其參股7年的合資企業;7月,喜力向雪花啤酒轉讓江蘇大富豪股權和上海亞太全部資產,至此,喜力啤酒在華業務只剩下海口和廣州兩個生產基地,合計產能僅為23萬噸。
據了解,喜力在亞洲的戰略集中在新加坡的亞太釀酒廠上,而在中國的啤酒業務于2004年統歸于喜力亞太釀酒(中國)私人有限公司旗下(以下簡稱“喜力亞太”)。1988年進入中國的喜力,同年即參與成立上海民樂合資公司,正式介入中國啤酒市場,隨后增資持股97%。到1993年,喜力成為上海首家年銷量突破10萬噸的啤酒企業。2005年,喜力亞太成為上海首家產銷量超過20萬噸的啤酒企業。經過數年的發展,喜力亞太在上海市場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不論從持股數量還是產能擴張方面來講,喜力亞太都非常重視華東市場。
2004年1月,喜力亞太以5.8億港元收購金威啤酒21.37%的股權,成為其二股東。當時的金威啤酒意氣風發,在深圳的市場份額最高達到70%,年凈利潤總額最高達到1.98億港元。可以說,喜力亞太在華南市場通過金威啤酒也賺得盆滿缽滿。所以,喜力亞太此番收縮在華業務,著實讓人費解。
戰線收縮實屬無奈
根據蘇賽特商業研究院提供的數據,喜力亞太不足半年時間內緊急出售其在華主要業務,實屬無奈之舉。
據了解,自2006年金威啤酒向外擴張起,原本上升的發展勢頭急轉直下,先是年凈利潤總額大幅下降,2008年虧損達5200萬港元,雖然2009年和2010年扭虧為盈,但是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僅為146萬港元,又走到了虧損的邊緣。據蘇賽特商業數據監測數據顯示,今年6月,金威啤酒占深圳市場份額跌破20%,在其他生產基地的發展也很不順利,市場份額一直在10%以下的低位徘徊。
此外,與金威啤酒的處境大致相似的是喜力亞太在上海地位的由強轉弱,最終不得不放棄華東市場。因產品口味太重、味道太苦,不符合上海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以及營銷手段落后,在三得利、雪花、青島、百威等品牌圍攻下,喜力亞太在上海的市場份額一路下滑,多年前在上海的老大地位就被三得利所取代。預計今年,喜力亞太在上海的銷量將不足4萬噸,但其在上海的產能為25萬噸,因此,要是在上海的產能嚴重過剩,要么向上海周邊地區銷售產品。然而,今年5月,在緊鄰上海的蘇州和無錫的市場份額都不足1%。因而,喜力亞太拋售上海生產基地也實屬無奈之舉。
處境困難或退出中國
有評論認為,喜力亞太出售部分資產,是為了主攻高端業務,但是市場調查卻顯示,喜力啤酒在高端市場的表現也并不理想,試圖通過提高銷售價格以提高產品形象的做法在競爭日趨殘酷的啤酒行業已經不適用。
有數據顯示,喜力亞太在其主戰場的銷售價格高出其主要競爭對手百威30%左右。而且,上海亞太一直在做高端市場,而海南亞太主要生產的力加系列則為中低端品牌,所以其專注高端市場的說法為無稽之談。
分析指出,在相繼轉讓金威啤酒股權、拋售上海生產基地和江蘇大富豪股權之后,在中國啤酒市場一直沒有大規模投資的喜力亞太,在當前行業競爭殘酷的大背景下,已不大可能再有擴張意圖。雖然其廣州的生產基地設計產能為20萬噸,但從其市場表現來看,實現這一產能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同時,銷量分散、銷售成本高企、盈利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喜力亞太還有可能拋售廣州生產基地。
另外,海南亞太已滿負荷運轉,在海南占有80%的市場份額,其產能提升至20萬噸還有可能。但是,喜力亞太是否愿意偏安海南,還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喜力亞太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已不大。
來源:北京商報 編輯:壹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