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民王先生近日為寶寶買來荷蘭美素進口奶粉,沒想到在里面發現了一條活蟲。在與經銷商溝通索賠時,竟然被要求先證明蟲子是荷蘭國籍的。
如果說,奶粉是全荷蘭生產,奶粉盒密封,應該不會出現活蟲的說法,基本還能讓人接受;但非要證明蟲子是荷蘭的,才能予以賠償的說法,就有些不講理,甚至囂張了。蟲子的國籍怎樣界定?要是荷蘭特產的蟲子也就罷了,世界各地皆有就比較麻煩。
能證明蟲子不是荷蘭的,就可以免于賠償嗎?我國的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禁止生產經營“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由此來看,只要蟲子是開罐前就存在的,不管它在哪個環節出現,賣方都負有責任,不該由消費者埋單。
事實上,美素的活蟲事件,只是眾多洋產品在國內市場中,對錯誤、問題有恃無恐的極端表現之一。比如最近,雀巢一會兒被曝克扣奶農,一會兒被質疑“手擠奶”的安全問題;沃爾瑪從原來的賣假綠色肉,到后來的欠債就是不還,全都擺出了一副你能耐我何的姿態。他們為何如此囂張?
一是店大欺客的心態作祟。在某些領域,人們對洋品牌的追捧愈演愈烈。這種追捧,難免會助長他們唯我獨尊的心理。二是監管不嚴,企業違法成本低。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資本常會鋌而走險,而在中國,所謂“險”其實沒多大威懾力,于是更加有恃無恐。三是為了招商引資,有些政府會為外資企業大開綠燈。這種低眉折腰的姿態,無形中助長了洋企高人一等的心態,在對待消費者時,這種心態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以至于“蟲子國籍論”這種荒謬的調論都能堂皇出籠。
當然,事有兩面,美素公司的強硬態度,也部分源自對自身食品安全的自信。當自身嚴格的管理,碰上頻頻出事的中國食品市場,洋企自然會傾向于相信“肯定不是我的問題,而是你的?!?br/> 說到底,我國的食品市場既需要規范自身,也需要平等對待內外企業,這才能從根本上擊破諸如“蟲子國籍論”這樣的荒謬借口。
來源:生命時報 編輯:壹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