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民強:我的前蘇聯義父

樂民強回國后,把在莫斯科實習期間學到的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他們車間有50臺磨床需要安裝調試,因為很多工人從來沒操作過這些設備,他們總是需要樂民強的技術指導。一天,他得知又一批蘇聯專家到了廠里幫忙解決技術難題。他們當中就有自己的蘇聯父親馬那哈夫。
“我們在車間里見到的時候,都高興得不得了,我都跳起來了。他把我緊緊抱住我、久久不放,好像怕再一次把我弄丟了?!?/p>
馬那哈夫在長春期間,樂民強是他的助手兼翻譯。為了制造活塞,他們一起在發動機車間和標準化車間工作。在蘇聯的幫助下,生產的零部件符合之前定的標準。
1956年7月15日,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卡車下線。
“部分功勞應該歸功于蘇聯專家,他們給了很多幫助?!?/p>
但是隨著任務的完成,他們也要回國了。馬那哈夫也要離開。隨著50歲生日將近,有人給他建議:“你的中國兒子應該給你過壽?!?/p>
這個主意報告到到了廠長那里,廠里甚至請來了長春電影制片廠的一個攝制組。
桌上放滿了長壽面、壽桃和紅蠟燭,馬那哈夫看到這些一時不知所措。
“我向他解釋這是晚輩向長輩表示尊敬,這些都是長壽的象征,”樂民強說。“他聽到這里感動得熱淚滿面,連說謝謝。他還留了一些食物,說要帶給在莫斯科的親朋好友們看?!?/p>
電影攝制組走走了以后,壽宴的氣氛也更加輕松。樂民強端出了餃子,但是馬那哈夫筷子用的不大好。
“我對他說:你教我怎么調試機器,現在我來教你怎么使筷子。”
第二天,他們到了廠里合照留念。
“他回國之后一段時間我們還互相通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