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諾威孔子學院:獨特的文化傳播模式
六年前,當時的德國駐華大使史坦澤來到同濟大學作報告,有個學生問道,“今天您在這里用德文作報告,在座的同學大多能聽懂。請問如果中國的大使在德國用中文作報告,有多少德國人能聽懂?”大使這樣回答道,“那是因為我們有歌德學院,為我們的語言和文化傳播做貢獻,請問你們的國家為此做了什么?”
“我對這件事一直印象深刻。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孔子學院,現在我們有了。連德國人也這樣一針見血的評論。而我們作為中國人,更沒有理由不做這個事情。”同濟大學副教授、漢諾威孔子學院的中方校長胡春春說道。
2007年4月,在同濟大學和德國的漢諾威中國中心合作下,漢諾威孔子學院正式成立。中國中心是一家公益性注冊協會,是漢諾威地區知名的漢語教學和培訓以及中國文化推廣機構,于1997年在下薩克森州政府、中國教育部以及漢辦的幫助下正式成立。目前德國一共有12家孔子學院,1家孔子課堂,而漢諾威孔子學院是唯一的非高校合作孔子學院。
目前,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約2.8萬人,其中下薩克森州有2400余人,后者的數字在十年內翻了五倍。
漢諾威中國中心注冊理事長、孔子學院德方理事長Heinz-Dieter Goedeke博士表示,中國政府定期向中心派兩名教師進行教學活動,任期兩年。其實中國中心之前所做的工作其實就是孔子學院現在所做的工作,孔子學院目前是中心下屬的一個獨立機構。而孔子學院的加入,使得中心的實力更加增強,
“我將孔子學院看做是自己的孩子。我們和其他孔子學院不一樣,漢諾威自己的特色并不在語言教學,而是很多和中德交流相關的項目。我們的成功經驗在于政府和高校都支持我們的活動。” Goedeke博士說道。
前下薩克森州教育部長Rolf Wernstedt將中國中心比作下議院,孔子學院比作上議院,后者主要討論哲學和文化等深奧又有趣的話題。他說聯邦州在教育和文化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權,而下薩克斯州對孔子學院的一些項目也會有經濟上的支持。
漢諾威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胡春春說道,目前孔子學院的發展模式可分為四種:文化傳播類、語言教學類、學術研究類和特色類,而漢諾威孔子學院屬于第一種。這并不是偶然的,因為同濟大學一直有著深厚的德語學習傳統。漢諾威孔子學院的受眾是那些對中國文化有一定興趣和基礎的人。
他認為,在德國推廣漢語并不容易,因為歐洲國家首先學習的外語必定是鄰國語言,比如法語和西語。推廣中國文化并不是向外國人說教,而是尋找中德兩方的共同點。中德在歷史上的聯系其實早就有之,比如,是德國人發明了“絲綢之路”這個詞,而在納粹時期有三萬猶太難民在上海避難。
據悉,德國的中學教師必須通過師范類考試才可以上崗,而德國開設漢語教學專業的大學目前屈指可數。胡春春說,三四年之后,漢語教學會有大的飛躍,因為到時候就會有本土的教師畢業,可以正式進入中學教授中文。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Wernstedt表示,定居漢諾威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在300年前說過,人類只有兩大文明——歐洲文明和中國文明。萊布尼茨認為只有這兩個文明值得一提,如果我們現在將兩大文明的長處結合起來,那么全人類都會因此獲益。萊布尼茨其實是從兩個角度來說,歐洲的科技和理性主義很發達,而中國的儒家文明,人與人之間、人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很成熟。目前中歐之間的對話主要是經濟方面,高校交流方面的潛力還沒發掘出來,而在這方面孔子學院可以發揮作用。
漢諾威市副市長Hans Monninghoff在采訪中說道,孔子學院對于中德將來的關系發展是積極的,因為將來中德的交往會越來越多。就連自己身邊的熟人里,也有一些小朋友在學習漢語。
(來源:中國日報 許琳 編輯:孫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