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鄉土:袁松松的致富之路
在成千上萬的農民工涌向城市的時候,34的袁松松卻從城市回到農村。2008年底,他辭去了廣東省深圳市公安局光明分局的文秘工作,返回家鄉。
袁松松說:“像我一樣的農民在城里找一個體面的工作非常不容易,但我還是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種糧致富。”
袁松松做出這個決定并不是心血來潮的意識沖動,他相信,只要走對了方向,農業是一定可以成為致富之路。
1997年高中畢業以后,袁松松服了三年的兵役。2000年,他復員之后和其他農民工一樣,去廈門﹑深圳等大城市闖蕩,嘗試過很多工作,比如工廠工人和保安。
即便在城市里工作,他始終心系農村的發展。他說:“年輕的農民很少愿意留在農村?;闹敲炊嗟貨]人種實在太可惜了?!?/span>
2004年,他在報紙上讀到一篇文章,報道“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這篇文章給了他很大的啟發,袁松松開始寫信給袁隆平并向他尋求建議。他說:“袁隆平為解決中國糧食短缺的問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改善農村農業現狀方面,他也一定可以發揮重大作用。”
2008年,袁松松受邀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一檔談話節目。在節目中,他與袁隆平和其它農業專家及農民代表們探討了中國農村的現狀。之后,他向袁隆平表達了將雜交水稻品種引入家鄉并建立農業生產基地的想法。
袁隆平的鼓勵加強了他回鄉的信念,而江西省省委書記蘇榮的電話則幫他下了回鄉的決心。
袁松松曾給蘇榮書記寫信,信里寫了他對農村現狀的擔憂,并向蘇書記詢問政府扶植農業生產的相關政策。
袁松松說,讓他吃驚的是一個星期之后就接到了蘇書記的電話。在電話里,蘇書記說江西是產糧大省,鼓勵他回鄉種糧,今后政府的糧食扶助力度會更大。
2008年底,袁松松與妻子和女兒回到了父母耕耘了幾十年的土地。
父親袁福生說:“盡管種地可以掙錢,可是這比坐辦公室要辛苦多了呀?!?/span>
即便這么說,56歲的袁福生和妻子還是幫助兒子去耕耘家里的300畝地。
為了節省時間,袁松松在田邊搭了帳篷,白天種地,晚上就住在帳篷里。辛苦的勞動帶來了豐收,但是成本過高讓利潤并不盡如人意。
袁松松解釋說:“年輕的勞動力都到城里去了,所以在農村雇人勞動人工費很貴。如果生產規模不夠大,購買農資的價格就壓不下來?!?/span>
這時,袁松松產生了通過組織合作社來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率的想法。
2010年時,他成立了九隆種糧專業合作社,如今已經發展了500多戶農戶,覆蓋了景德鎮,九江和上饒等地。
勸說農戶加入合作社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他說:“這需要極大的耐心。許多農民不相信合作社的好處,擔心被控制被利用。”
46歲的詹仁輝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農民之一。他說:“其實開始我也不相信他,但他一次次地向我解釋合作的好處,我同意試一試,沒想到能用低很多的價格買到化肥?!?/span>
袁松松意識到新時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更多年輕人。他說:“我愿意成為一個職業農民,這才是我真正的價值所在?!?/span>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 中國日報記者 楊光 編輯: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