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12日外籍編輯專欄文章:兩名中國商人走進一國際機場的吸煙室,里面充斥著正在吞云吐霧的西方人。兩個中國人正準備點煙時,一位西裝革履的洋人轉過身來對他們大喊到:“請不要在此吸煙?!?/span>
這是一個很老的比喻,用來諷刺西方國家中那些經常指責中國污染給世界帶來影響的偽善人。
當中國飛速發展經濟,不斷改善老百姓生活質量的時候,他們就在旁邊指手畫腳。但事實上,這些發達國家之所以發展到現在的水平也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的200年中,一直無情的污染著我們的天空。
當中國為新興城市建造現代居所,活水和污水處理系統,交通基礎設施,學校和醫院的時候,這些批評家們又開始借題發揮,就好像他們在發展階段沒有干過這類事情一樣。
當中國推動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城市化進程,以滿足數以億計的農民到城里打工的需求的時候,他們又對此嗤之以鼻。從來沒有一個國家需要處理如此之大的工程,面臨如此之大的挑戰。
人類的群落就像一張3條腿的桌子,3條腿分別代表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個因素緊密相連,缺一不可。
經濟的飛速發展連帶著工廠數量的井噴,這樣不但污染環境,還會造成了一些社會矛盾。
如果桌子的三條腿不一邊長,那桌子就站不穩。同理可證,社會就會不和諧。
上個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表示,美國和歐洲在工業化發展階段對環境保護“知之甚少”,希望中國不要犯相同的錯誤。
全中國人民,上至環保部長,下至草根階層都意識到變革的重要性。他們也在反省自己犯過的錯誤,并從錯誤中學習。
在福建省廈門市,民眾反對一個價值14億美金的化工廠建造計劃的上馬,項目被迫擱淺。目前,地方環境部門正考慮將此工廠遷至附近的城市。
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最近承認,中國的環保問題還很嚴重。地方政府并沒有對企業施加足夠的壓力來控制污染。雖然,環保部職能強大,環境法體系完善有力,但是地方官員才是法律的真正執行者。中國要想擁有蔚藍的天空和碧綠的河流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地方官員面對利益沖突時很難抉擇。重度污染的產業會給地方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稅收,從而全面提高地區的經濟水平。但這將以什么為代價呢?
環境部近日透露,設置在中國主要河流附近的水質監測站,有將近1/4的監測結果表明中國河流的水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差。另一個對5所城市的調查顯示,城市空氣平均質量級別從“污染”到“有危害”。
1952年倫敦的煙霧事件是個極端的例子,它教育我們情況是可以從很壞發展到更壞的。在5天的時間里,有將近12,000人死于這場災難。當時,連棺材都賣光了。這起事件也迫使英國政府通過了最初的《空氣清潔法》。
我們誰都不想看到類似的災難再次重演。(作者為《中國日報》外籍編輯 Patrick Whiteley 編譯 王薇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