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湖北
![]() |
武漢東湖局部爆發藍藻水華 2009-08-18 18:11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東湖是“百湖之市”武漢的魅力名片,但進入8月,與東湖相通的官橋湖爆發藍藻水華。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已通過下湖采樣證實了藍藻的存在,研究人員稱: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清除,藍藻水華很快會瘋狂蔓延,殃及東湖。 官橋湖與東湖大湖僅僅一橋之隔,但橋下水面相連。記者在現場看到,湖面上大量的藍藻水華如同綠油油的油漆。水華的水面寬約10米,綿延約800米,而水華最集中的位置剛好處于官橋湖與東湖的交匯處,風一吹,濃得化不開的水華便向東湖水面涌,導致東湖水面已出現了一條寬約20米、長兩三百米的“綠帶子”。 今年77歲的郭齊萬爹爹為水華的事叫苦不迭。據他說,水華約在兩周前發生,最開始是在官橋湖那一邊,慢慢地漂進了東湖,“我在東湖劃船幾十年了,從沒見過這么多的水華!”附近有居民還反映,如果用湖里的水洗了手,身上的皮膚還會發癢、難受。 記者向武漢市水務局了解情況時,該局水生態專班工作人員表示,水務部門已委托“漢龍集團湖泊治理官橋湖項目部”進行專項治理,而項目部李天興等人否認了“爆發水華”的說法。他們說,官橋湖水域為1.83平方公里,發生藍藻水華的水面僅4000多平方米,屬于小面積,并在控制范圍內,故稱不上爆發。該公司在今年6月份開始對官橋湖進行抑藻治理,7月份的監測結果顯示整個湖泊水質狀況穩定在劣V類4檔,比6月份提升了1檔,且水質已經從接手前的“重度富營養化”轉為現在的“中度富營養化”。 既然正在治理,為何近期卻水華劇增?李天興等人解釋,受前幾天天氣悶熱的影響,溫暖的水環境為藻類瘋長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條件,從而加速了水華的產生;另外,風向的原因使平時分布較均勻的藍藻聚集在風光村沿線,給人留下“水華爆發”印象。 武漢市城市排水監測站龔站長在現場踏訪后表示,雖然官橋湖的藍藻水華沒有達到“爆發”的程度,但仍然存在爆發的風險,須采取措施加緊治理。 正在不斷向東湖滲透和蔓延的官橋湖藍藻水華,會不會影響到東湖大湖水體?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東湖生態系統試驗站站長謝平研究員分析,理論上講,從官橋湖漂過來的少量藍藻水華不會改變整個大東湖的水質,原因是東湖水域面積要大得多(有10余平方公里),且本身正在采取控制措施不斷改善水質。但如果滲進東湖的藍藻多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導致東湖相關水域水質下降,并導致魚類的死亡。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東湖主體水域(不包括官橋湖、水果湖等子湖)藍藻水華自1985年消失后至今,24年來一直沒有復發過。 為找出藍藻水華消失的原因,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謝平等人曾開展了長達11年的研究。他們用實驗湖沼學的方法,先后于1989年、1990年、1992年和2000年進行原位圍隔試驗,即采用放養鰱鳙魚直接控制微囊藻水華的“生物操縱”法進行實驗。試驗證明,在養魚的圍隔里,藍藻減少很多,而在不養魚的圍隔里,藍藻水華則生長得很好。已經出現藍藻水華的圍隔,在引進鰱魚或鳙魚之后10天至20天,水華即全部消失。試驗還證明,每立方米水投放46克至50克鰱鳙魚,控制水華發生的效果最好。而放養草魚則完全不能控制水華。 一個值得關注的背景是:武漢市將于今年11月承辦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為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湖泊專家展示武漢濱江濱湖的水特色,武漢從今年年初啟動一系列治湖大動作,其中“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引人關注。該工程估算總投資86億元,將連通武漢城區總計11個湖泊。作為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切入點和重大項目,大東湖生態水網建成后,將成為海內規模最大的城中濕地公園,對武漢打造生態、文明、宜居城市,意義深遠而重大。 然而,武漢市市長阮成發“用鐵的精神、鐵的紀律、鐵的手腕重拳治湖”言猶在耳,東湖的子湖——官橋湖就發生藍藻水華。治理水環境,武漢任重道遠。 編輯:關曉萌 肖冠男 來源: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記者 周荔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