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來自重慶的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康厚明在來北京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之前,曾就失業返鄉農民工問題回到家鄉調研。他表示,非常期望由東向西的產業轉移戰略能夠改變中國1.3億農民工"候鳥式"打工方式。
"就近就業,成為當前中國農民工們的就業新需求。"康厚明說。
老鄉唐顯秀曾對康厚明說:"在外打工,丟莊稼,丟老的,丟小的,弄不好還丟老公,是顧錢還是顧生活,打工多少年都沒有弄明白。"
近20年來,唐顯秀從未斷過打工的念頭,可是家庭的牽絆讓她的工作時間斷斷續續,最長一次也只有8個月。"我做夢都想把廣東的廠子搬到家鄉來。"
與唐顯秀一樣,25歲的李秀紅也希望能就近就業。她曾在廣東制衣行業打了6年工,前年初辭工回家生小孩。她說:"前年朋友們打電話回來時都說工作很好找,一個月一千多塊,最近她們都說工作很不好找,找到了,工資也只有七八百塊。"
"小孩已經斷奶了,我又不會種地,要打不到工該怎么生活?"李秀紅憂心忡忡。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東部沿海大量外貿企業停產歇業,1.3億外出務工農民工中,已有2000萬失業返鄉。
康厚明說,這種候鳥式的打工方式,雖在農民增收上取得巨大成果,但卻無法使他們真正分享城市發展成果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還產生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不和諧的社會問題。
前不久的一條經濟消息引起了康厚明的注意:商務部外資司有關負責人在一次公開場合發言說,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先進產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目前土地、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對東部開發區發展的制約與日俱增,迫使他們盡快把一些落后產業轉移出去,這給西部開發區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機遇。
康厚明說:"國家應加大產業轉移力度,這一舉措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2000萬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問題,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農民工候鳥式的打工方式。"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楊慶育認為,國家加強宏觀引導支持西部地區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可以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既可以為西部地區農民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同時滿足農民工就近就業愿望。還可為西部地區注入發展要素,打造產業集群。
楊慶育說: "不能在制度設計上使他們成為候鳥。"
"中央政府應及時出臺政策,支持西部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具體制訂西部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指導目錄,防止部分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條件招商引資惡性競爭。"全國政協委員劉明華說。
為盡快推動戰略轉移,全國政協委員嚴琦也帶來了一系列建議,包括:西部地區在新增中央投資中設立專項重點支持示范區開發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允許開展國家高新區、經開區政策在轄區的空間置換,明確西部鼓勵類產業15%的企業所得稅政策繼續保留到2020年。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綦江縣委書記王越說,目前,農民工返鄉對于西部地區發展鄉鎮企業也是好事,這些返鄉農民多是成熟的產業工人,不用經過大量培訓即可上崗,而且見過世面的返鄉農民工創業,也將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王越說,只要國家加快產業轉移步伐,讓東部企業盡快到西部落戶,農民工們就可以"在家門口再就業"。
編輯:關曉萌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