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閃耀
“中國制造”一直是熱門話題,而這個話題也延續到了奧運會賽場。早在本屆奧運會開幕前,“中國制造”就引發了不大不小的話題——包括開幕式上美國體育軍團“奇怪的貝雷帽”在內,美國倫敦奧運代表團官方制服均由大連一家企業生產,屬于典型的“中國制造”。
這一度引發了美國國會議員的不滿,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哈里·里德甚至聲稱,建議燒掉由海軍藍西服和貝雷帽組成的奧運會入場服。
“官方制服已來不及更換。”對此,據媒體報道,備受壓力的美國奧委會不得不發布聲明解釋,“同時,服裝贊助商拉爾夫·勞倫表示,2014年冬奧會美國隊的制服將在美國國內生產。”
一段小插曲不能掩蓋“中國制造”揚威倫敦奧運會的現實。馬來西亞《中國報》數據顯示,此次倫敦奧運會紀念品中,90%都由非英國本土企業制造,其中,“中國制造”的產品達到了65%,土耳其占了19%,僅有9%的商品屬于“英國制造”。
事實上,就連東道主——英國隊的入場服及倫敦奧組委的官員、裁判員服裝,總計1.1萬套西裝禮服,也由山東煙臺的一家服裝生產商生產。而中國的體育用品品牌商匹克、鴻星爾克和喬丹等,則選擇了與新西蘭、伊朗和哈薩克斯坦等國合作。
另外,倫敦奧運會的商品群中,5類毛巾床上用品、19類杯子、11類玩具車、190類別針、23類服裝、4類毛絨玩偶吉祥物及共18類徽章、腕帶和手環,全部都由中國制造完成。
“浙江義烏同樣貢獻明顯。”胡津銘介紹,“以往的大型體育賽場中,小喇叭、國旗和帽子等,不少出自義烏的中小企業之手。這次倫敦奧運會或也不例外。”
有意思的是,“點亮”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煙花同樣來自中國。據了解,為倫敦奧運生產焰火的是蘋果藝術燃放有限公司和大瑤棠花出口花炮廠。瀏陽金生集團蘋果藝術燃放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興龍稱,倫敦奧運煙火總共五個章節,“煙花都是從中國運過去的,其中瀏陽煙花占了四分之三”。
官方贊助商沒上屆多
與鋪天蓋地的“中國制造”比,奧運會官方贊助商名單中的中國企業卻沒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這么多。據媒體報道的公開資料,奧運會的贊助商分為合作伙伴、贊助商和供應商三個層次,“在此基礎上,倫敦奧運會贊助商又可分為4類:奧運全球合作伙伴(TOP贊助商)、倫敦奧運會合作伙伴、倫敦奧運官方贊助商7個和官方供應商28家”。
在奧運全球合作伙伴中,不出意外,可口可樂、麥當勞、松下、三星在頂級的11家贊助商之列,中國臺灣企業宏碁也位列其中,但中國大陸企業沒有上榜單。
“這是正常現象。”胡津銘對此分析,“從根本上說,這是企業的定位問題。北京奧運會之所以會吸引中國企業,一方面是因為北京本就是東道主,一方面,贊助企業的主要市場就在中國。而如此次再將大規模的精力放在倫敦奧運會賽場,很可能得不償失,除非企業將戰略定位擴展至全球市場。”
盡管不會花大力氣去成為頂級贊助商,但還是有不少企業選擇了與中國奧委會進行合作。從央視和各大體育類報紙發布的廣告信息看,包括伊利、寶馬和中糧等老面孔繼續成為中國奧委會的贊助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