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可借力轉型
在胡津銘看來,中國制造廠商和中國的贊助商獲得奧運訂單和奧運會合作伙伴的機會,不僅是品牌的一次強力助推,同時還是企業轉型升級與國際化的契機。
“可惜的是,不少中國企業可能僅將此當作一次快餐,一次生意。”胡津銘表示,“以2008年奧運會為例,成為贊助商的企業或‘中國制造’企業,經歷了4年時間,到底有多少品牌在國際上打響了名氣?”
一個例子是,雖然中國服裝品牌贊助了不少奧運會體育代表團,但與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全球品牌相比,仍難從根本上他們對抗。“從盈利角度分析,還是原先的‘只賺吆喝不賺錢’的局面。”胡津銘稱。
湖南瀏陽一家煙花企業負責人也對媒體表示,其所有1900多件倫敦奧運專用煙花產品的價格并不高,“跟我們付出的相比,60萬元這筆單子不算賺錢”。
“因此,‘中國制造’們要急迫改變‘只賺吆喝不賺錢’的困局。”胡津銘說,從根本上看,“中國制造”不能僅停留在低端制造環節,應積極向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端延伸。
來源:人民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