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3日,享受春節長假的游客正在滑雪場滑雪。當天,張家口崇禮縣各個滑雪場迎來了春節期間游客滑雪最高峰。記者看到,長城嶺滑雪場服務大廳內登記、辦卡、租裝備的游客都排起了長龍,早上九點左右已經有不少游客開始體驗在寒風凜冽中滑雪的快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期間,瀏覽閱讀王安石這首《元日》,感想特多,浮想聯翩,王安石這首詩詞形象的描繪出北宋時過年的情景,也點出了過年的民風、民俗習俗——放鞭炮與掛桃符。但時過境遷,千年已過,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過年習俗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但我們仍然保留著中華民族民俗民風優良傳統,但是不管過年以何種形式呈現,不變的卻是春節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集體精神和民族情感——團圓、溫馨、祥和、平安、喜慶。今天,我們不免走進2014年春節,以回顧的形式,來展示,話年俗,說民風,再在一起共同歡度2014年春節。
話年俗:看看過大年的一些民俗
除夕:熬夜守歲貼春聯。 除夕,也就是年三十,又叫團圓夜。這一天,是全家團圓的日子,一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吃了年夜飯,在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夜,全家老小都一起通宵不眠,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與此同時,在除夕這一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貼春聯,北方俗稱貼對子。春聯,是春節的吉祥物,是由古代驅邪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明代的朱元璋很是推崇春聯。他命令王宮貴胄家里都要請人寫春聯,他還微服私訪,發現精彩的作品要給予獎賞。于是,傳統的桃符,就被每年一度的春聯替代了。
貼了春聯,還要貼門神。一開始的門神是神荼、郁壘,唐朝以后,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初一:拜年行禮 放鞭炮。除夕守歲之后,全家人要一起吃餃子,吃了餃子就要開始拜年了。初一拜年,主要是家族內部按照尊卑長幼,行禮,強化尊卑長幼,倡導家庭倫理和尊老愛幼。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也要給晚輩壓歲錢。初一放鞭炮也是免不了的。這鞭炮其實歷史并不悠久。在南北朝時,初一日人們用爆竹驅鬼。因為當時沒有火藥,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野獸瘟神。到唐朝,爆竹又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火藥的鞭炮,是明代以來才流行起來的東西,根本不是什么優秀的傳統文化。古代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變化。明代以來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后又改為“鞭炮”。
初二:回娘家 祭財神。說到這一天的年俗,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女婿要跟著一起回娘家,所以這一天也叫做“迎婿日”,女婿要給丈人家拜年。除了回娘家,北方一些地方還在初二這天祭財神。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在河北東部的臨西縣,還有一個很勤勞的習俗。就是初二早晨誰都不許睡懶覺,要早早起來到井上去挑水,都要爭取搶到最早的一桶水,民間稱之為“搶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水代表財,泉水代表錢。古代錢,就叫泉。尤其是王莽新朝的錢,就叫“貨泉”。所以,早晨搶水,就是搶財氣。
初三:天慶節 祭門神。初三,又叫“天慶節”。相傳,宋真宗時,看見老百姓們都在休息,朝廷官員們還要每天上朝,他也想休息,于是,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告訴百官,自己做了一個夢,夢中有天書下降人間,要求大家休息。因而,宋真宗就下了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在這一天,有的地方還要燒門神紙。門神一年沒有休息了,為家庭保著平安,于是,在這一天,要燒門神紙,祭祀門神,讓他們休息一天。
正月初四:迎灶神 掛年畫。正月初四是迎灶神的日子。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恭送灶王爺回天庭匯報工作,如今該把他老人家請回來了。 這灶神的像從何而來的,那就是畫像,每年初四都要換新的。聰明智慧的河北人,創造了不朽的年畫藝術。民間藝術家發明了印刷年畫,而燕趙的武強年畫和天津楊柳青年畫創造了中國年畫的知名品牌。楊柳青年畫賦予文人氣息,畫面文雅,模仿國畫,主要針對京津的文化階層。而武強年畫則是地道的莊稼人年畫,營造過年熱鬧氣氛,其中重要的一類題材是神像,尤其是灶王爺、財神的畫像。改革開放以后,一些印刷企業受傳統年畫的啟發,把傳統的年畫改成了印制精美的掛歷。而今,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年畫又展現出了新的風貌。
初五:送窮日 包餃子。正月初五,在民間一般都有“破五”的習俗。在保定、石家莊等河北中部地區,這天都有“送窮”的習俗,主要是放鞭炮,打掃衛生,把春節期間在家里積攢的生活垃圾處理一下。放鞭炮叫“崩窮”,扔垃圾叫送窮,就是把窮的晦氣送的遠遠的。而在河北北部,初五還有“迎財神”的習俗。在春節期間,大小店鋪一直都打烊。而到了正月初五這天,可以重新開張了。破五這天也有禁忌,比如忌諱串門、走親戚。有的地方還忌諱動針線,比如在承德,初五以前不用生米做飯,過了初五,就可以做生米,動針線了。初五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舉家包餃子,寓意“招財進寶”,這也是一家老小春節期間又一次大團圓的日子。或許傳統民俗把初五定為破五,就是為了實現五天之內以此團聚的效果。與此同時,還有吃春卷一說,今年適逢立春,于是一破一立,是個好兆頭。
正月初六:備春耕 待女婿。正月初六是馬日: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人們在這一天要從年節回復常態了,店鋪重新開業。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于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干凈。所以稱為“挹肥”。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于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在邢臺、內丘一帶,有一種待女婿的習俗。就是初六岳父母要到親家家里把閨女和女婿帶回娘家。在南宮、新河一帶,新姑爺結婚的第一次過年,初六下午,就要到岳父家里住著,在岳父家一直住到十五元宵節。這也許是華北平原地區女性權益比較高的一種習俗,給女方家長考察姑爺的一個觀察期。
此外,在燕趙大地還流傳著一些年俗,例如:正月初十早晨捏老鼠嘴(捏餃子),晚上烤獅子火,放鞭炮。正月十五是小年,早晨吃元宵,中午吃油煎餃,晚上烤柏樹葉火,放鞭炮;出了正月二月二龍抬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