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黎杰干活雖然不熟練,但很認真。
“女碩士當油漆工”是否正常?——代表委員辨析“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現象
“三八”婦女節前剛有報道:北京大學女碩士蘇黎杰畢業后在京城就業連連碰壁,最后作出一個“雷人”決定:回河南老家和農民工一道學習油漆技術。
這件事似乎為兩會前一則網帖提供了注腳。“回家后,我無顏面對的事情:怎么大學生不如農民工呢”,這個引起廣泛爭論的網帖指向一個中國獨有現象:“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并存。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位,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多位代表委員再次對就業“兩難”問題展開爭論:大學生與農民工沒有可比性?這一現象折射出哪些深層根源?
“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是否正常?
焦點:春節以來,“民工荒”再次成為熱點。為了“搶人”,東南沿海企業使出了種種“雷人”招數;而一些大學生去農民工勞務市場找工作都沒人要。農民工“搶”了大學生的飯碗,這正常嗎?
【觀點一】福建省建陽市小湖鎮馬坑村支書徐承云代表:沒什么不正常的。大學生讀書多,并不代表大學生什么都能干。大學里讀的只是書本知識,一些學生畢了業眼高手低,還吃不了苦。而農民工實踐經驗多,操作能力強,能吃苦耐勞。
【觀點二】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馬勝榮委員:這只是暫時現象。有時農民工是賺得多,但是不穩定,今天多了,明天又少了,而且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很難再漲了。大學生就業一般比較穩定,開始可能錢少一點,后來還會慢慢漲上去。從長遠看,還是大學生的提升空間更大。
【觀點三】福建省婦幼保健院院長施作霖代表:不正常。不能一味指責大學生,大學生的培養成本遠高于農民工。讀大學一般一年要一萬元,學生付出了寶貴的青春,家庭付出了很大代價。特別是農村家庭要供一個大學生,發生了多少辛酸故事。要是念了4年大學出來,還不如城市打工者、保姆、理發的、開小賣部的,我們怎么向孩子的父母交待?
(記者點評)“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讓人亦喜亦憂。喜的是,歷經多年煎熬,農民工兄弟的價值越來越得到社會認同,甚至比大學生還有面子;憂的是,知識轉化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脫節了,同時人們對知識尊重的程度降低了,畢竟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不能全靠熟練工人就能撐得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