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工資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對于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影響更大。西方臆測中國工人工資上漲會加劇全球通脹壓力,另一方面又極力施壓人民幣一次性大幅升值,這種邏輯顯然是站不住腳的。”魏眾表示。
近期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屢創(chuàng)新高,升值速度明顯加快,引發(fā)海外采購商密切關注。日前發(fā)布的一項針對385家海外采購商的調查顯示,68%的受訪者稱人民幣升值對其從中國采購的策略產生影響,54%的受訪者指人民幣升值導致中國產品出口價格上漲。
受訪的經濟學家認為,“兩個同步”對于產品價格和通脹的影響并不顯著,但無疑將推動中國改變增長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的狀況,更積極地拓展國內市場、增加居民消費。
“這意味著中國將從‘世界工廠’逐步轉化為“世界市場”,對于金融危機后的世界經濟增長,是一個亮點。”亞洲開發(fā)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說。
長期以來,中國居民收入的增速目標明顯低于經濟增速目標。例如,在“十五”計劃中,經濟增長的目標為7%左右,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增長的目標為5%左右;“九五”計劃中,經濟增長目標為8%左右,居民收入增長目標為5%左右。
由于傳統(tǒng)經濟增長方式下的長期關系脫節(jié),中國的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續(xù)下滑。
2007年,中國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下降至57.9%的低水平;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滑至39.7%,7年下滑近12個百分點,失去了“優(yōu)勢控股地位”,而由此導致目前的居民消費率僅為35%左右,處于世界偏低水平。
來源:新華網(wǎng) 編輯:馮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