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朱江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一項研究成果是不是有價值,它的學術貢獻有多大,由誰來評判?用什么尺子來衡量?如何衡量才科學?“不是評獎,而是評人”,“不是突出學術,而是社交公關”,“近親結派,舉內排外”……近年來,在各種學術評價中,重人情拉關系、本位主義、門戶之見等不良現象屢見不鮮,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評價主體缺失、評價標準含糊、評價過程不透明等問題亟待根本扭轉。
前段時間,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意見》發布,再度引發熱議。如何從根本上改進學術評價機制?華東師范大學早在十年前就著手醞釀,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思勉原創獎”引起越來越多學者和研究者的關注。
用“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評獎
2011年9月,在全國首屆“思勉原創獎”的終評現場,一位旁聽的青年學者用“嚴苛不遜諾貝爾獎”來評價“思勉原創獎”。
這并非少數人的溢美之詞。南京大學張憲文教授是首屆“思勉原創獎”評審專家委員會的20位專家之一。他說:“‘思勉原創獎’實踐了新的評審制度,無疑是一個創新。整個評審過程全部公開,任何人在事前或評審過程中均無法操縱,極大地體現了學術評審的公平合理精神。”
教育部社科司有關負責人在聽取評獎準備工作的匯報時感嘆道:“這樣嚴肅、認真的評審機制,無疑對端正學術風氣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這是怎樣一個“嚴苛”的獎項?能否匡正現今學術評價的種種弊端?
時任華東師范大學社科處處長的許紅珍參與了這一獎項從最初醞釀到落地的全過程。她告訴記者,早在2002年,華東師范大學在落實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時,針對我國學術研究創新性不足的現狀,就萌發了設立“原創獎”的想法,“學術評價機制的創新與學術創新同樣重要,沒有評價機制創新的土壤,學術創新之樹將難以枝繁葉茂。”
歷經6年的反復討論、演練和不斷補充修正,2008年“原創獎”在華東師范大學進行了首次評審。三年后,以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呂思勉先生命名的“思勉原創獎”,在教育部的支持下開始面向全國組織評選,力求填補我國人文社科領域長期以來缺少權威獎項的缺憾。
在評選機制和方法上,“思勉原創獎”環環相扣、嚴謹周密,對以往有些評選作出了有力反撥:
首先,邀請20位文史哲著名專家,每人推薦一項原創性成果,以“觀點新穎、見解獨特、填補空白、載入史冊”為標尺,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公示;隨后,在全國范圍內隨機邀請100名同學科學者實名填寫問卷,問卷范圍包括“對本成果的了解情況”、“該成果研究工作中的新意所在”、“該成果的學術水準”等10個問題,以此調查其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和認可度;此外,文史哲各學科各請5位專家共同審讀并給出獨立評判,反映該成果在專家心目中的創新程度。這些評價意見最終都以實名的形式送到評審現場作為參考,再由20位評審專家打分,平均分前5名者獲提名獎,再經過票選,獲三分之二投票通過者才能最終獲獎。
有意思的是,終評現場也向青年學者、學生和媒體開放,旁聽者可與評委互動,發表意見,整個評審過程無一不公開,無一不透明,全部采取實名制,置于公眾監督之下,既防止參與評審的學者因為匿名而“太隨意”,也杜絕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