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4萬尾10多種海洋經濟魚苗歡快躍入伶仃洋
6月5日,廣州市南沙區在東部海岸的濱海公園舉辦了以“保護海洋生態,建設南沙新區”為主題的“2012年增殖放流活動”, 1084萬尾10多種海洋經濟魚苗歡快躍入伶仃洋。
不少機關干部,青年學生和市民群眾紛紛加入到增殖放流的活動中,忙前忙后,來來回回地將一袋袋裝著魚苗的膠袋打開,將魚苗放入大海。據介紹,南沙這次共投放放流了花鱸、黃鰭鯛、石斑、黑鯛、胡椒鯛等海洋經濟魚苗1084萬尾,其中,石斑、黑鯛、胡椒鯛等三種魚苗則是南沙區自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數年來第一次放生的品種,是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品種。
據該區農林部門相關人員介紹,這次增殖放流活動已是該區今年第二次投入魚苗了,今年投放的水產種苗品種有珍貴的一帆風順,有適合南沙水域的黃鰭鯛、鯔魚、廣東魴、麻蝦、鯉魚、大頭、草魚等,其中的黃鰭鯛、鯔魚、麻蝦都是南沙區聞名遐邇的水產品種。南沙區兩次投入的魚苗總數量共達到1164萬尾,為海洋漁業補充了大量的苗種資源。今年投放的品種和數量均創南沙區建區以來的新高。
據了解,南沙區建區以來已連續第七年了。舉辦增殖放流,保護海洋生態資源的活動了。該區已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子,逐步從政府主導向政府指導轉變,由政府主辦向與企業合辦、企業主辦轉變。這次增殖放流活動,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大力支持,出資20萬元購買了320萬尾魚苗。該公司多年來一直支持南沙的生態環保建設,不僅在黃山魯山種植生太林,而且大力關注海洋,積極配合南沙的增殖放流活動。
據介紹,去年,廣汽豐田增殖放流活動首個五年規劃任務達成,為了表明長期貢獻于環保公益事業的決心,廣汽豐田和南沙區政府簽署了長期合作的意向書。今年的增殖放流作為簽署合作后的首次活動,放流魚苗數量增加至320萬尾,使廣汽豐田6年累計放流千萬余尾。以廣州市第六次普查常住人口數1270萬來計算,放流總量幾乎達到了廣州人“一人一魚”的境界,如果算上魚苗自身的繁殖,更是大大超過了此規模。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地方在增殖放流時注重形式,忽視科學,存在許多不合理、不規范等問題,比如,有的放流魚種偏小;有的放流過程中操作不規范,動作過于草率,魚種傷亡大;有的魚種來源控制不嚴,品質不純,體質不佳。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到人工增殖放流效果。而廣汽豐田在舉辦此類活動時,十分重視活動本身的科學性,比如精心選擇合適的魚種,特別考慮放流的時間、地點、水體質量等,以保證魚苗的成活率,真正實現放流的生態效益。
廣汽豐田六年的增殖放流行動也為南沙區帶來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及社會效果。由于放流魚種涵蓋黃鰭鯛、黃鯔、麻蝦等十幾種,該行動為海洋漁業補充了大量的苗種資源,為南沙區入海口的海洋生態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黃鰭鯛的營養豐富,經濟價值較高,是南沙區漁業中重要的經濟魚類,在海水及咸淡水養殖業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黃鯔、麻蝦等也是南沙區的名優水產品。而據南沙區漁業部門信息顯示:自2006年開始實施魚類增殖放流工作后,南沙區漁業捕撈產量每年增產200噸左右,2011年漁業捕撈產值比2007年增長67.9%,并且帶動了休閑漁業(游釣業)的發展。
據了解,廣汽豐田“增殖放流”第二個五年計劃將致力于繼續維持南沙海域生態平衡,完善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同時使南沙海域漁船捕魚量增加7%以上,屆時對南沙區海洋生態及海洋經濟的貢獻將更為客觀。
對此,廣汽豐田副總經理王宣禮表示:“未來,廣汽豐田將會堅持開展增殖放流等各項公益活動,繼續完善可持續發展的工廠、可持續發展的產品、可持續發展的公益這‘三個可持續發展’模式,同時希望在廣汽豐田飲水思源環保公益品牌的帶動下,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參與環保公益事業,將感恩戴德之心傳遞到更多的地方
南沙區近年來在增殖放流活動上不斷探索新機制,不斷規范放流行為。據了解,今年的增殖放流活動,他們制定了《南沙區海洋與漁業局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工作規范》,對放流的魚苗實行網上公開招標,并邀請市有關部門對魚苗進行檢疫,這些,在省內是首創的。
實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是保護水域環境,發展漁業經濟的重要措施。自2006年以來南沙區每年堅持組織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至今全區已累計投放水產種苗近4000萬尾。同時,近年來南沙區堅持南海伏季休漁制度,去年新實施珠江流域禁漁期制度,大力推進漁民轉產轉業,漁業科技創新,開展魚塘標準化整治,有效地實現了漁業資源的恢復性增長,促進了漁業經濟健康發展。
增殖放流行動不僅對維護漁業資源有十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通過此類活動,在南沙營造一個保護漁業資源的良好社會氛圍,提高保護資源、愛護環境的公眾意識,使更多的人關注海洋、關注漁業、關注資源,自覺地保護好我們的珠江出海口的生態環境。
這次增殖放流活動是由南沙區人民政府主辦,廣州市南沙區海洋與漁業局和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承辦。省、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南沙區各部門、共青團員、少先隊員、企業代表、漁民代表等近500人參加了活動。
來源:中國日報廣東記者站(通訊員 南宣 云塵 伊盈)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