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跨境學童(即擁有香港居民身份而居于內地的學童)隊伍逐年壯大。日前香港小一派位,將跨境學童對本地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呈現于公眾視野。港府官員表示明年將限制學童數目,并把他們分流。教育界人士認為,跨境學童的港人身份是既成事實,他們越早來港就讀越容易融入這個社會。
香港教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香港跨境學童由2007/2008學年的5860人,激增1.2倍至2011/12學年近1.29萬人,其中幼稚園及小學學生占八成五。
龐大的跨境學童群體令靠近香港邊境地區的中小學學額趨于緊張。早前香港小學一年級統一派位(以申請人住址所屬的學校網為本),北區3600個學額中,近四成分配予跨境學童。因競爭激烈,北區145人反而被分派到區外跨區上學。
香港該如何應對、平衡跨境和本地學童對教育資源的需求?香港教育局局長孫明揚6日在立法會表示,為應付北區的小一學位需求,當局已訂定中、長期措施增加學位供應,包括在北區4間小學進行加建課室工程,預計可在2013至14學年完成;當局亦會研究北區是否有合適的空置校舍,用以現有學校增加課室;長期措施方面,已開展位于粉嶺第36區的小學建校項目的規劃,供現有學校重置之用。
跨境學童大增其實是“雙非”(即嬰兒父母均非港人)孕婦來港產子的后續效應,由此推算,“雙非”兒童返港就讀未來數年才是高峰。
港府日前公布《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進度報告書》指出,2001年香港“雙非”嬰兒為620人,2011年其人數超過3.5萬人,過往10年共有17萬“雙非”嬰兒在港出生。香港統計處推算,最終會有九成二“單非”嬰兒,及五成二“雙非”嬰兒回港。
報告提出要確保“雙非”學童“歸回有序”。香港政務司司長林瑞麟5日表示,期望明年將跨境學童數目控制在1.3萬個,同時會將他們于北區學校就讀的申請,分派到其他新界北地區。
他又坦言,若17萬“雙非”嬰兒短期內全部回港就讀,可能需開設百所學校應付,香港土地、師資等資源有限,根本做不到。
雖然當局正擴建或改建6所北區及元朗村校,但因位置偏遠、缺乏配套等,教育界人士認為對跨境學童家長吸引力有限,故建議將這批學童可選校的區域,由上水、大埔、元朗、屯門等地擴展至其他校網。
香港教育評議會執委曹啟樂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要解決學額問題,短期內唯有增加現有學校學額,以及將跨境學童分派多區入學,而交通接載要同步改善,如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增發“禁區通行證(禁區紙)”。在深圳辦港校接收這些學童亦是方法之一,但牽涉深港兩地政府商談,比較復雜。
“幫助跨境學童融入香港,越早開始越容易解決。”曹啟樂說,香港應歡迎他們較早來港入學。他又指,家長教育亦是讓“雙非”學童盡快適應香港的重要一環,認為港府可劃撥資源讓非牟利團體去做。
來源:中新網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