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有家“窄門”咖啡店,要想進入必須經過窄窄的通道——先側身走幾步,然后才能正過身子直行。不過,通道空間始終有限,不夠寬敞。陸資入島已經3年,就像走在“窄門”咖啡店的通道中。
大陸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的臺北分行預計最快本月底開業,將成為首批在臺經營業務的陸資銀行。然而既定“游戲規則”顯示,兩家銀行面對的依舊是“窄門”。
“擠進半個身子”
比起其他非臺資銀行,中行和交行面對多項“更加嚴格”的規定。比如,自然人存款業務,只限300萬元新臺幣以上定存,分行也只能設一家。島內媒體指出,這是保護臺資銀行和考慮兩岸特殊關系的結果。
類似的管制思維一直主導著針對陸資的管理,直接抑制了陸資投資意愿。依據臺灣“投審會”數據,2009年開放陸資入島以來,截至今年4月底,累計核準陸資投資案件246件,投(增)資金額約2.8億美元。投資范圍集中于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與“登陸”臺企的數目和規模相比,入島陸資顯然不成比例。
大陸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對臺方限制中資股權很有意見。他指出,臺灣的地產項目禁止陸資資本超過29%的公司進入,導致九成以上有意入島的陸商望而卻步。臺灣不允許大陸地產商購買土地,也為陸商投資地產設置了很大障礙。
“一個市場總是讓別人擠進半個身子,是沒有人愿意來的。”馮侖說。他建議,臺灣可以設立特區之類的地方,提高29%上限,既方便管理,也可以讓陸商有發展空間。
京泰公司是目前島內最大的陸資企業。公司董事長雷振剛對本報記者表示:“允許陸資投資的許多項目,連臺灣人自己都很難賺到錢,陸資也要考慮效益……”他表示,希望臺當局對待陸資像對待外資那樣,采用“負面表列”,開放更多項目,讓陸資有更大的選擇空間。
“不是沒有錢賺”
出于意識形態的考量是“窄門”思維揮之不去的深層障礙。過去一些年,經過政治操作,陸資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污名化。有極端意見質疑“臺灣經濟不好,陸資來這里有錢賺嗎?賺不到錢為什么還要來?”背后的潛臺詞不言而喻。
雷振剛明確表示,陸資在臺灣絕不是沒錢賺。他告訴記者,在臺開展業務一年有余,京泰成功促成臺灣耐斯集團在北京投資建廠,將臺灣家喻戶曉的“愛之味”健康飲品引入北京。此外,京泰、燕京啤酒集團和耐斯愛之味公司共同在臺灣設立企業,將燕京啤酒正式推向臺灣市場。
他還表示,京泰和臺灣金仁寶集團合作成立了股權私募基金,京泰近期也準備投資臺灣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正處于評估階段。雷振剛強調,臺灣市場不是沒有商機,關鍵是找到機會和獲得更多項目準入。
馮侖訪問臺灣大約40次,是大陸房地產開發商中首位在臺推出房地產項目的商人。他指出,大陸地產資本擁有向海外投資的沖動,對臺灣市場也產生了興趣。他說,大家對臺灣的觀光飯店和公寓項目,以及金門地區的物業都很有興趣。
馮侖自己投資的樓盤項目在淡水。截至今年5月,樓盤已賣掉了三成。馮侖曾向島內媒體表示,對這個項目很有信心。
“讓經濟回歸經濟”
與臺當局的管制相比,島內業者態度實用,思路也轉得更快。他們希望借由陸資注入擴大就業,提振不景氣的行業。
前不久,在探討“兩岸特色金融”研討會上,不少島內金融專家呼吁,讓經濟問題回歸“經濟”,直面考慮臺灣面臨的嚴峻現實。
臺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周吳添直言,對業者來說,活著就是對的,死了就是錯的。“臺灣的金融業已經供過于求,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也要加入進來,我們有沒有應變?能不能把陸資當作促進競爭的機會呢?”
臺灣政治大學保險學學者彭金隆指出,島內保險業已經從“鍍金行業”變成“掉漆行業”,應該開放陸資參股,引導陸資協助解決島內問題保險企業。
前段時間,高雄千家社團舉辦活動時也明確宣示:“不應排斥陸資,反而更應該利用我們的優勢和經驗去利用陸資。”
臺灣經濟研究院中國產經研究中心主任莊朝榮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要去除專門針對陸資的限制,需要意識形態層面的改變。
近日,第八次“陳江會”即將登場,兩岸將簽署投資保障協議。其中,相互開放市場的條款值得關注——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臺當局敞開“窄門”的意愿。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王昭 吳亞明)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