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道,近日,臺北一市民到著名的士林夜市買了一包切片的菠蘿和芭樂,要價560元(新臺幣,下同),后來他又去買同樣的一份,要價變成335元,一天之內同質同量不同價,他覺得事情蹊蹺,后經知情人指點:“第一次攤主可能把你當大陸客了。”買主非常氣憤投訴攤主,攤主只是反復說“沒有啦”“不會啦”,并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
士林夜市現在的主顧主要是游客,其中又以大陸游客最多,水果攤上的標價比如8兩150元本來就高,當地人到一些小的傳統夜市去買,同樣的水果只花1/4的價錢。在高價的基礎上,見到大陸游客再抬價,即使游客一時“無感”,但宰客的傳聞卻會成為夜市的致命傷。
臺灣各地夜市曾以惠而不費、食物多元、攤主熱情而成為“傳說”,各地的夜市是大陸游客必到之處,當客流帶來錢流,有些夜市攤主卻忽略了“客”,只看到了“錢”,以為“人傻錢多”而偷工減料、抬高價格或者拋棄特色,什么好賺做什么。臺北“夜市達人”朱學恒寫過一篇《崩壞的士林夜市》,痛陳士林夜市的“蚵仔煎干癟”、“羊肉如橡皮筋”,且賣的小吃都一樣,“觀光夜市再這樣搞下去,一定垮掉。”
朱學恒在文章中建議觀光局整體規劃,鼓勵攤主賣自己最拿手的小吃,如千攤一面不會讓游客感覺此行不虛,“哪里來的游客都不是笨蛋。”其如,除了夜市的質量和花色之外,剎住宰客歪風也有賴行政作為。哪里的市場都會有不良商販,關鍵是有沒有管理制度懲惡揚善,讓宰客攤位難以生存,誠實攤位得到善果。
馬英九、郝龍斌等都曾現身夜市推銷臺灣的夜市文化,但如果人潮來了,夜市卻“變質”了,對臺灣反而是一種傷害。既然已經傳出宰客事件,管理部門不能任憑這種風氣蔓延開來,否則傷害的不僅是臺灣夜市的形象,也傷害到大陸游客的熱情和赴臺游的大計。
除了夜市,臺灣旅游點上的茶葉店、珠寶店、特產店等都有過宰大陸客的前例,比如日月潭曾有特產店勾結旅行社拉大陸游客來購物,把300元1兩和500元1兩的低檔鹿茸、鹿胎,以高達3000元和8000元賣出。北京一位游客花45萬元在花蓮買了貓眼寶石,回到北京后拿去鑒定,卻是臺灣軟玉貓眼石,并非金綠貓眼寶石,二者差價百倍,店家還辯解說,這是兩岸對貓眼寶石的鑒定標準不同。但臺灣市場上這樣的貓眼石售價也就萬元左右。
宰客對旅游業傷害不淺,希望臺灣主管部門積極作為,到位管理,接到投訴真查真辦;大陸游客也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買東西先問價,貨比三家,保留購物憑證。買高檔商品更要事先對品質和行情有一定了解。一位退出景點茶攤的茶商曾經向記者抱怨:“陸客買茶不懂茶,也喝不出品質,和我亂講價,或者只買比賽茶、凍頂烏龍這些高價茶,我告訴他們我沒有,他們寧可去別的攤位讓人騙。有些茶商你要什么他有什么,你怎么殺價他都肯讓,這一定是假的嘛。那樣的價格怎么可能是高山茶?”
避免成為被宰“肥羊”,大陸游客當然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必要的旅行知識,臺灣管理部門的到位管理仍是關鍵,不能坐視這種歪風蔓延。臺灣的旅游資源算不上得天獨厚,“人情之美”也是賣點,但宰客會徹底毀掉臺灣社會文明禮貌的形象,令大陸游客心生不快。由此產生的當場爭執更會傷害兩岸的感情。也許就是多收了幾百塊,危害大矣!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