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營養學報》2010年第32卷第5期(作者:楊月欣、葛可佑)
制圖:蔡華偉
近日,網絡上流傳“喝牛奶可致癌”等說法。牛奶是否有害健康?牛奶的營養價值是不是被夸大了?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內外有關部門和專家。
疑問一:牛奶中的IGF—1是致癌因子嗎?
【回應】 牛奶中含量遠少于人體自身產生的量,沒有權威論證認為其致癌
網文稱,“牛奶中的IGF—1可以刺激癌細胞活躍生長與繁殖,導致前列腺癌、乳腺癌”。
IGF—1是什么物質?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乳品標準委員會副主任楊月欣教授告訴記者,IGF—1的全稱是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子,對人體而言,其在血糖控制、生長發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是一種蛋白質多肽。
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發言人表示,IGF—1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種激素樣蛋白質,廣泛存在于各種組織和液體里,包括人體的母乳。一般飲用的情況下,牛奶中的IGF—1不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記者在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官網看到,該機構的最新審查報告回應稱:迄今為止,沒有證據說明IGF—1是致癌因素。人體本身含有IGF—1,一名成年人每日體內的生成量為一千萬納克。據測定,人奶中的IGF—1含量為13至40納克/毫升,市場上的牛奶樣本IGF—1含量約2.45納克/毫升。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的結論也基本與此相同。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告訴記者,在多項研究當中,最低組的乳制品攝入量為每日240克(以牛奶計)以下,最高組的每日攝入量超過700克,從研究數據看,每日攝入相當于牛奶240克的乳制品不會顯著增加或降低癌癥的風險。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學系教授余海虎介紹,每天喝牛奶的人,血清內IGF—1含量會比平常人稍多。不過,對于IGF—1是否直接致癌,余海虎說,學術界沒有共識,目前也沒有權威論證證明IGF—1是有害物質。
世界衛生組織對184個國家及地區的調查顯示,在畜牧業發達的蒙古國,其前列腺癌、乳腺癌發病率為2.4/10萬和8/10萬,是發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2009年,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癥研究所總結近10年研究,發布了食物、營養與癌癥預防領域最權威的信息,該報告由23個來自不同國家的權威專家,對全世界范圍內的科學研究進行評議后完成。報告認為:牛奶降低結腸癌證據充分;降低膀胱癌證據不足;乳酪對促進結腸癌發生證據有限;奶油與促進肺癌增加證據不足;奶和奶制品與提高前列腺癌發生危險的證據不足。
疑問二:酪蛋白會導致乳腺癌嗎?
【回應】 酪蛋白廣泛分布在天然乳類中,實驗和研究表明牛奶與乳腺癌無關
有網文稱,牛奶中的酪蛋白會導致乳腺癌,加速癌細胞擴散。
據介紹,酪蛋白廣泛分布在天然乳類中。牛奶中的蛋白質主要由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組成,酪蛋白占80%以上,酪蛋白分子量大,是攜帶礦物質的載體,如酪蛋白磷酸肽就是其水解產物,能促進鈣等礦物質吸收利用。100克牛奶中約含3克蛋白質,一斤牛奶約含15克,而我國每人每天從一日三餐平均攝取的蛋白質有70克,酪蛋白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
網友所說的“酪蛋白致癌”依據是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柯林·坎貝爾的一項“大鼠實驗”。大鼠被給予致癌物黃曲霉素的同時,分別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結果顯示酪蛋白相對更易促進黃曲霉素誘發癌癥。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君石院士表示,一些媒體報道未完整呈現上述動物實驗,完全沒有提及黃曲霉素這一致癌物。陳君石指出:“假如沒有致癌物,無論是酪蛋白還是大豆蛋白都不會引起大鼠發生癌癥。”
楊月欣表示,黃曲霉素本來就是致癌物質,這一實驗引申不出酪蛋白可以致癌的結論。
范志紅認為,實驗當中,酪蛋白用量非常大,日常喝牛奶遠不可能達到這個數量,所以不能用這個動物實驗來類推奶類的促癌效果。
據專家介紹,即使是柯林·坎貝爾曾任顧問的美國癌癥研究協會,也沒有認同“牛奶致癌”的觀點,在他們發布的關于食物與癌癥關系的科研證據總結中,紅肉、酒精飲料、含糖飲料被作為“有一些證據顯示增加癌癥風險”,但沒有提到牛奶或奶制品。
據介紹,從1993年至2008年,國際上發表了12項關于牛奶及奶制品與人體癌癥關系的研究,涵蓋英國、美國、法國、荷蘭、加拿大等多國,隨訪人數最高達30余萬人,隨訪時間最長達65年(部分研究情況見附圖)。楊月欣表示,“通過這些研究可以得出結論,牛奶及奶制品的攝入與乳腺癌無關。”
事實上,2006年12月,坎貝爾在美國接受人民日報社《生命時報》采訪時表示,他的研究“并不是說乳制品會致癌”。即使是其中的酪蛋白,坎貝爾也不認為它就會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