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被網友稱為“史上最嚴處罰”的《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
之所以稱其“史上最嚴”,是因按照規定,論文造假者3年內將無法再申請學位。不僅如此,《辦法》對論文造假者為在職人員這個以往的制度“盲點”也作出明確規定,“若為在職人員,學位授予單位除給予紀律處分外,還將通報其所在單位。”
在對《辦法》的出臺歡欣鼓舞之余,如何落實到位,不讓論文打假成“假打”,則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學術繁榮”
還是“造假泛濫”
根據媒體報道,“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可是用百度搜索“代寫論文”,居然有479萬個結果,令人瞠目。你們了解到的論文作假情況是怎樣的?危害如何?
葛劍雄:在高校、學術界,學位論文作假的情況存在已久,而且已經相當普遍。
胡翼青:論文作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為別人代寫,一個付款,一個寫作。第二種是“復制+粘貼”,尤其是文科,抄來抄去。還有人逼著學生寫文章,然后在發表時把學生的名字拿掉,有的教授一年寫出四五十篇,不是“水”是什么?試問什么樣的論文能夠一年寫四五十篇?
葛劍雄: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這種風氣一旦形成,今后很難糾正。高校學生、教師都是社會棟梁、社會精英,如果一個人在學生時期就形成這樣的學風,不僅對其本人,而且對我國總體的學術質量、國際形象都會造成不良后果。
編輯點評:因為論文數量特別多,有人看到了“繁榮”,有人看到了“泛濫”。而事實上,貌似花團錦簇的“學術繁榮”后面,其實夾雜著無數“謊花”,甚至是頗具致命誘惑的“罌粟”。有這樣一個令人警醒的數字,雖然我們擁有“論文數量世界第一”的頭銜,但論文的平均引用率卻排在世界100名開外,美國《科學》雜志對中國論文的拒稿率高達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