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言前,先表揚鄧日燊委員。”3月6日下午3時多,在政協特邀香港人士界別駐地,張華峰委員終于拿到“發言權”,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向鄧委員致敬。“我看到他的發言稿上,都是一行拼音,一行漢字。真的是好努力。”張華峰的“揭發”,為鄧日燊贏得一片掌聲。
劉漢銓是連任4屆的“老委員”,也是小組討論的召集人之一。他說,香港委員用普通話即席發言,的確有困難,所以不少人是念稿。“但近些年,香港委員的普通話已經越來越好。”劉漢銓回憶,以前委員們發言結束,會議秘書卻不知所云,記錄無從下手,只好會后向委員索取發言文字稿。
現在這種情況少了。記者邊聽邊記,基本沒有障礙。但委員們為了發音標準,語速都極慢,記者常常要停下筆等待。
陳婉嫻委員參加了婦聯的一個活動,匆匆趕回駐地,好在沒錯過發言。她一再說自己普通話不好,不過,發言中稍有發音不對,一班委員們就齊齊幫她糾正。
為方便旁聽者,香港委員分組討論時還會再三重復發言人姓名,主持人先介紹發言人及下一位發言人名字,委員再自報家門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