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1994年公布的《上海市公墓管理辦法》規定,公墓經營者應當憑殯儀館(火葬場)出具的火化證明出售墓穴,并與認購墓穴者簽訂墓穴銷售合同并發給墓穴證書;禁止出售壽穴,但為死者的健在配偶留作合葬的壽穴除外。墓穴購買者不得轉讓或者買賣墓穴。
廣州市民政局有關處室負責人明確表示,炒賣墓地屬于違法行為,廣州墓地不允許炒賣。由于購買墓地一定要憑死亡證、火化證等證明,墓地并不能過戶。
實際上,由于部分地區有買“壽墓”增壽的風俗,墓地預售和私下炒賣近些年來屢見不鮮。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盡管有關部門每年對墓園都有檢查,但私下的違規現象表明,恐有各方利益牽涉其中。專家建議對國家和地方民政部門現行的殯葬管理法規進一步完善,地方有關部門對陵園和墓地也應依法加強監管。
墓地資源緊缺怎么辦?
需打破傳統觀念,提倡墓地小型化和生態安葬
3月28日,民政部發布的“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2—2013)》)指出,全國人口每年死亡約800萬,隨老齡化程度提高呈逐年增長趨勢。由于土地資源短缺,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現墓地緊缺情況。如何解決墓地資源緊缺與火化量上升的矛盾?
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曾表示,北京現有墓地資源十分緊缺,目前全市每年火化量已突破8萬。“我們提倡墓地小型化和生態安葬。”李萬鈞說,建議大家選擇生態安葬方式安置骨灰,比如說“骨灰上墻”的立體安葬,比如植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不一定非得建一個大的墓。
據了解,北京選擇骨灰撒海形式安葬每年已有一兩千人。為解決后續祭祀問題,北京目前已在長青園開辟骨灰撒海紀念廣場、設立紀念碑,供親屬祭奠。目前,北京市對市民喪葬有5000元補貼,如果選擇政府倡導的百元骨灰盒、千元殯儀服務套餐,剩余3000多元就是骨灰安葬的補貼。北京相關部門表示,還將進一步研究政策,采取適當獎勵的形式,鼓勵植樹葬、草坪葬、骨灰撒海等少占地、不占地的安葬方式。
上海目前也采取各種方式鼓勵市民選擇新型節地葬。多家公墓采用“無碑深埋”的形式,將逝者骨灰放置于環保可降解的骨灰罐內層級深埋,最大限度地節約土地。去年年底,上海大幅提高海葬補貼標準,每具骨灰的補貼金額由400元升為2000元。據統計,“十二五”期間,上海傳統墓葬、節地生態葬和海葬的比例達到70∶28∶2。
“除了大力宣傳新型安葬方式外,民政部門也要做好節地葬鼓勵方案,為市民提供各種選擇。”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呂春玲認為,對于節地葬,民政部門要做好托底工作,墓地在這方面應當承擔起社會公益責任。
王有佳 余榮華 李 剛
本期欄目統籌:沈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