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博鰲同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的外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合影。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后金融危機時代,亞洲面臨的最大風險與機遇,都在于如何穩妥而果敢地推進結構改革。謀求區域合作進而達成共同發展,則是亞洲國家當務之急。
2012年,亞洲新興經濟體普遍經歷了增長放緩的過程,尤以中國和印度下降幅度最為明顯,分別比上一年下降了1.4%和1.9%。
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剛剛發布的《新興經濟體發展2013年度報告》預測,未來幾年亞洲新興經濟體經濟中速增長將成為常態。
這與歐債危機的沖擊密切相關。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量化寬松政策則是影響亞洲國家經濟健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經濟領域之外,中日釣魚島事件、南海問題,以及美國加緊推行TPP進程,都為亞洲地區未來發展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
面對如此復雜的經濟政治形勢,此次博鰲亞洲論壇尋求亞洲共同發展,可謂恰逢其時。
“危機以來的發展進程證明,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導向模式不可能與發達國家經濟走勢‘脫鉤’。”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李向陽說。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認為,在共同發展問題上,各主要經濟體應負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包括在制訂國內政策的時候,要考慮到本國政策對其他經濟體的影響,不以鄰為壑,盡量避免負面的溢出效應。
周文重表示,亞洲曾經是“一盤散沙”,現在合作潮流增強,但是亞洲各經濟體依然保持著獨立自主性。亞洲的多樣性,使得廣袤的亞洲不會形成類似于“法德軸心”那樣的國家核心圈。
但是,“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巨大利益,對于所有亞洲經濟體來說,都是十分明顯的。”他說,“所以,盡管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動力,不會來自國家軸心,但是‘共同利益軸心’將成為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最強大的動力源。”
實習編輯: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