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后,一國之內兩種貨幣(人民幣、港幣)以不同的發行和兌換制度和不同的幣值并存。這個在香港準備回歸期間帶有挑戰性的課題,今天反而為香港創造了商機。”
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回憶了1988年擔任基本法咨詢委員會秘書長、為起草《基本法》收集意見時遇到的情形。25年前,他到社區往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1997年7月1日那天,起床到樓下去買回歸后的第一份早餐,用甚么鈔票?”
他引述《基本法》征求意見稿的內容說,“港元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貨幣,繼續流通。”但大家對梁振英說:“一個地方政權一換,第一件事就是換旗幟,第二件事是換鈔票,回歸后,沒有可能繼續使用港幣。”
“兩地兩幣”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很多人以為不可行。梁振英介紹說,不僅是一般人以為不可行,美國一位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也認為不可行。他說不管你一個國家有幾種制度,總之一個國家不可能有兩種鈔票,小發行量的鈔票會被大發行量的鈔票取代,意思就是說1997年后港幣要被人民幣淘汰。這句話對當時部分香港人來說造成相當大的顧慮。
但現在,人民幣業務是香港金融界主打的對象,也是港臺合作的一個新內容。香港用優良的金融制度,經驗豐富的從業員,加上國際業務關系,把“兩地兩幣”視為機遇,再轉化為頗有潛力的商機。
梁振英介紹說,去年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超過26000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37%。通過貿易結算等活動,匯聚了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今天,香港擁有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這是人民幣融資活動和人民幣金融產品創新的最獨特的優勢。
和貨幣問題一樣,在回歸前,部分香港人顧慮內地的專業人士在回歸后到香港所謂“搶飯碗”。但是大多數香港的專業人士掌握了在內地發展的機遇。現在,香港11個主要專業界別當中,最少有5個在內地的專業費用收入總額比在香港的還要多。
梁振英認為,兩岸和香港在過去三十多年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取得成就,關鍵是擁抱歷史進程帶來的變化,拋開顧慮,放下包袱,接受開放,否定零和,相信合作,并且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三地的關系。今后,只要不斷的突破框框,擴大開放,加強合作,兩岸和香港的經濟必定會創造和用好更大的發展機遇。
當天,內地、香港、臺灣三地的《經濟日報》聯手在港舉辦第三屆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參加并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