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國畫家王玉玨。
平時不怎么上網的王玉玨,最近偶爾打開互聯網搜索引擎,發現只要輸入“王玉玨”三個關鍵字,便可搜索到許多署名和簽章為“王玉玨”的人體藝術國畫作品。
這一發現讓王玉玨嚇了一跳。熟悉這位前廣東畫院院長、嶺南著名畫家的藝術圈人士都知道,這類題材的書畫,根本不可能是王玉玨的作品。“然而,如此顯而易見的贗品,竟可以在一些藝術品交易網站公開叫賣。”77歲的王玉玨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書畫贗品在線下市場同樣泛濫。我和身邊的一批藝術家已經多次發現一些展會和拍賣會兜售仿冒我們簽名和印章的作品。有些作品俗不可耐,不僅欺騙了藏家,而且嚴重毀壞了藝術家的聲譽。”
據了解,當前名畫市場贗品泛濫,不僅藝術家深受其害,而且令許多投資者和收藏家進退維谷。在嶺南,楊之光、林墉、周彥生、陳永鏘、劉書民等一批國畫名師這些年均飽受贗品侵權之苦。為了抗擊假貨,今年已83歲高齡的楊之光不僅把自己的名字注冊為商標,而且在家人的支持下早就開始對自己的傳世作品進行重新梳理和鑒定,整理成冊。而周彥生等其他一些名師,亦陸續開始建立自己的作品數據庫。
一場劍指名畫贗品的保真行動,正在行內悄悄興起。記者調查發現,在抗擊制假賣假的行動中,不僅藝術家在親力親為,一些藝術網站、畫廊等商業組織也在大力摸索和實踐。廣州本土一家以經營名畫為主的畫廊國文藝術館最近便開始建立一套以收藏證書、藝術家和作品合影、紙版作品集、電子數據檔案為基礎的“四位一體”的保真系統,意圖在藝術品市場上突破贗品的藩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