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職業院校“吃不飽”
近年來,重慶市將職業教育放在區域發展的戰略位置大力扶持,2012年全市職業教育總投入88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8%,今年又大幅增加。技工短缺、政府扶持、質量提升讓職業教育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帶來了高就業率。但高就業率卻并沒有給職業院校帶來高入學率,一到招生季,多數職業院校都喊“吃不飽”。
重慶市開縣巨龍職業學校副校長吳南川介紹,開縣生源很豐富,每年初中畢業生有2萬多人,縣內三所中職每年只招收5000多人,但學校每年1200人的招生計劃也很難完成。萬州區是重慶市職業教育基地之一,僅中職學校就有11所。重慶市平湖技師學院校長趙建國說,今年學校計劃招收2500人,但開學只有2000人報名。
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為何成了家長學生眼中的“雞肋”?本刊記者調查發現,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職教生“后勁不足”、招生政策等原因,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仍未能真正形成。
首先,職校招生難深受“讀書考大學”的傳統觀念影響。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石偉平教授表示,目前國家通過減免學費和增加補助來吸引學生報考職業院校,但對發達地區和中產家庭的吸引力有限。
本刊記者了解到,目前中職學校90%的學生來自農村,但隨著農村家庭收入的提高,一些家長認為,中專大專學歷顯得太低,迫切希望子女能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
重慶武隆縣白馬鎮居民代元素初中文化,常年在外打工,他告訴本刊記者:“女兒讀初三,雖然成績不太好,但我希望孩子能讀高中考大學,別像我一樣文化水平太低。”
其次,職教生再教育受限,“后勁不足”。受訪學校表示,目前職教畢業生整體技術水平仍然偏低,要想成為技術過硬的高級藍領,再教育至關重要。但由于高校招生向普高生傾斜,中職高職學生升學比例受限,多數職教學生難以進一步繼續提升學歷和技術水平,職業教育往往成了“斷頭教育”。
重慶市積極探索建立普、職融通的人才成長“立交橋”,試圖打通中職、高職、應用技術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歷教育通道,并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認證互通。2012年重慶中職畢業生升入高職1.4萬人,比例達到12%,高職院校升入本科3000余人。但受到整個政策環境的影響,受益面依然有限。
為了保證中職院校的生源問題,教育主管部門制定了“普高和職高大體相當”的招生政策。但本刊記者采訪發現,“普高和職高大體相當”的招生政策在許多地區未能有效執行,不少地區普通高中還在擴招,一些辦學質量較差的高中甚至連中考只有一兩百分的學生都收,大大擠占了中職的生源。
石偉平認為,本科院校擴招后,經過一本二本三本招錄之后,留給高職的生源非常有限,民辦職業院校招生更是難上加難。雖然有單獨和對口招生的政策和方式,但仍是杯水車薪。
由于學校辦學經費與學生人數掛鉤,生源少引發了學校之間的“生源大戰”。一些中職學校為了搶生源給初中校長或班主任老師高額回扣已成為潛規則,每年的“生源大戰”大幅抬高了學校的運行成本,影響了職業學校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