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德權教授表示,就業率并不能成為衡量職業教育發展好壞的主要標準,普通高校就業率雖然不一定高于職業院校,但學生在就業質量和發展空間上遠遠好于職業院校。
隗建勛也表示,職業院校就業率雖高,但主要是一次性就業率,重慶中職學生對口就業率只有85%,平均起薪每月在1800元左右,工作流動性大,學生后續發展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技能人才的培養還存在體制性障礙。
麥肯錫咨詢公司的最新報告指出,到2020年,如果中國勞動者的技能不能進一步得以提升,中國將面臨2400萬人才供應缺口。
受訪學校負責人及專家表示,職業教育關系到我國技能型人才培養和產業調整升級,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情,需要全社會的參與。
一是徹底改變“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的制度問題。朱德權認為,我國教育制度在普通學校、職業學校上存在等級性,形成了縱向層級差異;普通學校在招生、投入、重視程度上都優于職業學校,從而造成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要破除技能人才培養的體制性障礙,首先就要讓我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從縱向層級差異轉向橫向類型差異,在招生、投入等方面一視同仁。
二是鼓勵企業深入參與職業教育。重慶市三峽水利電力學校副校長李先成介紹,該校與富士康集團鴻超準公司深度合作,采取訂單式培養,實訓設備、師資力量由企業提供,學校只負責實施課程計劃,并給予每位學生5000元的補貼,學生因此能學到過硬的技術,一去就能上崗,月薪達到5000元。但李先成表示,這樣良性互動的校企合作太少,多數企業不愿在培養師資、學生實習方面投入。
趙建國表示,近年來國家對中職投入很大,一臺實訓用的機床就是幾十萬元,但幾年之后這些機器就會陸續淘汰,又要重復投入,學生也難以學到最前沿的技術。如果校企合作有相關制度規范,多數企業能夠接受學生實習實訓,既能節約國家大筆投入又能讓學生學到前沿技術。
受訪學校負責人建議,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企業責任,對提供師資培訓、接收學生實習實訓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或補貼,激勵企業參與技能人才培養。
三是加快暢通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發展非學歷培訓。
專家建議,一方面應嚴格控制普通高中和三本院校的招生規模,打通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相銜接的成長通道體系,擴大技工、技師教育,完善從初級工到高級技師縱向貫通的技能人才培養鏈條。另一方面,通過生源多元化實現職業院校的轉型。
石偉平認為,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職業院校應將生源對象從傳統的高中階段應屆畢業生擴展到所有有職業培訓需求的成人,包括農民工、企業從業人員、社會無業人員等。通過大力發展非學歷的成人職業培訓,在困境中實現轉型發展。記者周凱 茆琛